黃河新聞網(wǎng)訊(記者付秋杰)世上有墻,,有了墻,就有了“里面”和“外面”,。最近,,山西忻州代縣的一個老院子火了,。院子依然是紅磚瓦房組成的小四合院,,北方農(nóng)村最常見的那種建筑,。但代縣農(nóng)民張福青將自己的屋院當(dāng)作“日記本”,,透過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們看到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在大地上勤勞地耕耘,,看到一個熱愛生活、享受生活的老人,,留心記錄每一個平凡日子里的幸福時光,。老房子從房內(nèi)到房外,,磚墻上、門框上,、窗欞上,、扶手旁,每一處都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文字,,他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內(nèi)心想法以墻代紙寫滿了院子,。
近日,記者走近張福青老人的這座小院,。
據(jù)了解,,今年3月,正在自駕環(huán)游中國的攝影師蔡山海前往代縣雁門關(guān),途徑當(dāng)?shù)囟肟阪?zhèn)上高陵村時,,他發(fā)現(xiàn)路邊一戶人家正在做白事,原來是有位78歲的老人剛?cè)ナ?。蔡山海介紹:“想了解一個地方,,你必須得了解這個地方的婚嫁文化以及殯葬文化,在山西我其實也去了很多做白事的家里,,沒想到,,這一次遇到了墻上寫了這么多字的人?!?/p>
出于對逝者的尊重,,蔡山海在七天之后再次拜訪了張家。走進院里發(fā)現(xiàn),,這位老人在自家的院墻上,、門框上、屋墻上,,用毛筆寫滿了文字。蔡山海分享到網(wǎng)上,,無數(shù)網(wǎng)友被深深擊中……隨之,,4月初,,攝影師蔡山海采集拍攝下這些照片后,將其分享到社交平臺,。令蔡山海和老人家屬們意外的是,,福青和他的庭院竟在網(wǎng)絡(luò)走紅了,,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央視新聞客戶端,、光明日報“光明夜讀”,、湖北“極目新聞”、大象新聞等眾多新媒體跟進報道,,引來不少網(wǎng)友關(guān)注,。
都說“一花一世界,一院一人生”,。確實也如此!當(dāng)記者走進到院子里看到老人寫在墻上的文字,不僅感受到老人的樸實與踏實,,更感受如今生活的來之不易。
“2005年4月23日福青僅用24天翻新這房開支8000元”,。
“77歲我想修墻加高二尺及泥后墻面用磚1600塊”。
“每年杏花落打藥一次立秋后再打一次毛蟲藥花落疏果四寸遠一棵果越大更甜每年剪一次樹枝”,。
“宇宙有多大呀?太陽表面溫度6000度中心1500萬度體積是地球130萬倍重量是地球33萬倍飛機飛到太陽20年才能到月亮體積有地球四十八分之一星星有2000億顆”,。
“普及文化提高文化修身齊家愛國護國熱愛科學(xué)破除迷信科學(xué)種田安定團結(jié)民富國強”,。
“人要常存樂觀主義人生樂觀身體健康能孝養(yǎng)父母教育子女如何做人不與不孝人交教子女要敬養(yǎng)雙方父母學(xué)會懂法守法”,。
一段段文字的記錄,就猶如一面面“會說話”的記憶墻,,更是張福青一面面的“朋友圈”。從記錄翻修房屋的過程到給杏樹剪枝的小事,,再到對抒發(fā)對宇宙的遐想,,甚至到他給孩子的家訓(xùn)及叮囑他們的事項,滿是對子女的深情,。屋子被他的生平和心事覆蓋,仿佛每個角落都在訴說著他的故事,。講述著這個老人過去每一段回憶、每一段歷史,,編織出了張福青老人的一生。
據(jù)介紹,,張福青是一位普通的農(nóng)民,,他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為一草一木傾注心血,。張福青居住的院子,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對于這座祖屋,他懷有深深的敬意和珍視,。最初,,這些字跡只出現(xiàn)在墻壁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逐漸蔓延至門楣,、窗欞,,甚至房梁和煙囪旁。新的字跡覆蓋了舊有的,,層層疊疊,記錄著其心聲和智慧,。
特別的是,,每年,,老人都會買一張新的中國地圖,,尤其關(guān)注鐵路和公路的變化,用紅筆標記當(dāng)年新開通的高鐵線路,。當(dāng)?shù)弥弥葜列郯残聟^(qū)的高鐵即將開通時,他更是滿懷期待地在墻上記錄下這一喜訊:“5年后再看忻州的發(fā)展,。”因為,,那是兒子工作地的附近,。
遺憾的是,,張福青在今年春天因病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時光,他依然坦然地交代身后事:“我們倆在家養(yǎng)病,。由兩子供生活費,,歡度晚年,。父逝,,希兩子寫一篇憶父文裝入正房東堂正墻?!薄案甘藕螅埡暧⒆⒅啬隳赣H的思想波動,,葬父后可找一位服侍她的人為伴,或送你們的母親住養(yǎng)老院,,然后請一位誠實戶住我院東房開商店。父母活時已得到你們兄弟倆的孝順已滿意,,希望你們兄弟倆走在一處,,團結(jié)為主育好你們的后代,,成為有孝心會團結(jié)的一家之主?!?/p>
張福青的兒子張宏剛說,,父親年輕時是嚴厲的,,他希望孩子們脫離農(nóng)民的身份,不要再學(xué)他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樣子,,對兒子的要求是,“能闖出去一個是一個”,。父親去世讓他突然意識到,這些保留在墻上的文字到底意味著什么,。
老人走后的這段時間,,他和兄弟像“尋寶”一樣去重新發(fā)現(xiàn)父親,,在他的記憶中,,父親生前在墻上寫字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年過六十,,父親越來越擔(dān)心自己以往的經(jīng)歷會被遺忘,。目睹其他老人離去,,他加快了書寫的速度。他只要有所感想就寫,,有時支起木梯維修房梁,途中想到什么,,就在房梁上寫,。后來年紀大了,腰椎難以支撐,,一句話往往要分幾次才能寫完,。寫好后,,還會刷上一層清漆,,以保護字跡不因日曬雨淋而磨損,。
“以前是習(xí)以為常了,,人走后,,再去看,(我們)心情完全不一樣,。好多字句里面加的標點,感嘆號,,句號,,配著父親的語氣,像在和他對話,?!?/p>
“這是一個老人寫下的離線版朋友圈”“無人傾訴與門墻細說”“內(nèi)心世界豐富充盈,有趣豁達因果不空”“字跡清秀整潔,,一個人的離線聊天室”“庭院于此時變成一本磚砌的書月無價”“父愛深沉無聲,,轉(zhuǎn)嫁紅墻說于兒孫,,卻看哭了旁人”“看哭了,他該是一位熱愛生命,,胸懷廣大的老人!”“老人也許一生平淡,,卻關(guān)注著世上的大小變化”“讓原本平淡如水的生活,因為文字的記敘,,而添上溫度,,形容這‘墻上日記’無異是‘一個人的史詩’……眾多網(wǎng)友在看過相關(guān)報道文章后紛紛留言,,老人的家屬感謝網(wǎng)友們向父親表達的善意和溫暖,。
離開的路上,,記者同身旁幾位朋友聊起這一天的感受,確有一種“見字如面”的感覺,。文字,,是一種禮儀,足夠認真的文字,,對話的是至親,,仿佛看到文字的每一個讀者均為家人,當(dāng)然,,也包括閱讀文字的“另一個自我”。歸根到底,,文字是寫給他人,,更是寫給自己的。見字如面,“憶往昔”有著更深和復(fù)雜的情感體驗,,是心靈的共鳴,,是感情的流露,是歲月的見證,,更是對生命的詮釋,。把歲月寫在磚墻上,就像把記憶刻進在心靈里,,那所悉心打理的小院,,滿墻有溫度的字跡,足以讓歲月銘記,,在生生不息中陪后人前行,。
責(zé)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