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誰記去作奇?zhèn)?”紅樓夢》開篇便虛構(gòu)了一個頑石“幻形人世”的故事,這里的石頭也被作者賦予深意,故又名《石頭記》,。而縱觀古今,,賞石文化從未間斷,,石頭究竟有怎樣的魅力,,吸引人們?nèi)ビ^賞、把玩、收藏,。走近石癡鄧明宏,,聽他講述石頭的前世今生。
來到鄧明宏的商店,,形態(tài)各異的石頭吸引了記者目光,。據(jù)鄧明宏介紹,這些石頭大致分為根抱石,、玉化石,、圖案石,雖然呈現(xiàn)出不同形態(tài),,但都是自然形成的瑰寶,。而石頭收藏之所以能蔚然成風(fēng),則在于其材質(zhì),、造型,、色彩及花紋不同尋常,能夠滿足人們獵奇或?qū)徝懒?xí)性,。
說著鄧明宏便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塊奇石,,咋一看石頭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仔細(xì)觀察后,,記者發(fā)現(xiàn)石頭中上端白色部分像一只鴿子,。鄧明宏補充道,石頭下端白色部分像一個彎著頭的母親,,手上抱著襁褓中的嬰兒,,整體呈現(xiàn)出溫馨和諧的氣氛,然而鴿子上黑色部分又像一個拿劍的人,,正向鴿子揮舞砍去,母親懷中黑色部分像一個蹲著舉槍的男人,,正準(zhǔn)備射擊,,這是直觀看到的整幅畫面,也是品玩奇石的第一階段——看:看外觀,、構(gòu)成與意境,。如果僅停留在第一階段,那就過于膚淺,,玩奇石關(guān)鍵要升華到第二階段——品:聯(lián)想生活,,發(fā)揮想象,在“品”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超越奇石本身的載體信息,,延伸到向往的美好空間,從而產(chǎn)生一種“蒙太奇”般夢幻效果,,當(dāng)品玩奇石達(dá)到這種“無我”境界時,,這塊石頭的神奇效果也就出來了,,品玩的最高境界基本實現(xiàn)。比如剛才的石頭,,和諧中充斥著動蕩元素,,正如世界是一個矛盾統(tǒng)一體,人們的愿望往往是美好的,,然而總不盡如人意,,了解了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便可以豁達(dá)的心態(tài)直面人生,。鄧明宏給這塊石頭起名為“和平使者”,,這也是品玩奇石的最后一個階段——銘文配座:根據(jù)鑒賞成果起一個恰當(dāng)?shù)拿郑瑢懸黄獌?yōu)美的釋文,,配上一款與之相適應(yīng)的底座,,便是對個人鑒賞成果的全面闡釋。
如今鄧明宏玩奇石已經(jīng)十五年了,,也形成了一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rèn)為石頭之奇,首先是“百人有百解,,百解各新奇”,。一塊石頭,每個人解讀不盡相同,,石友間交流又會碰撞出思想火花,,產(chǎn)生新的理解與認(rèn)識。其次,,奇石具有海納百川般的“融合力”,,上到政府高官,下到平民百姓,,一塊奇石足以把大家劃到一個圈里,。最后,它承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信息,。奇石就像一本天書,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在解讀與思考中升華;奇石又像靜坐的一尊尊佛,,啟發(fā)人的思維,啟迪著人生,。
在鄧明宏看來,,如今玩石人陷入了一種誤區(qū):以價格來衡量一塊石頭的價值。而一塊普通石頭之所以能夠變身為“奇石”,并不是因為它含金,、含銀,,而是玩石者讀懂了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并豐富了自身的智慧與閱歷,。
記者 李羿玫
責(zé)任編輯:席沛釗
上一篇: 書香醉人的烏鎮(zhèn)
下一篇: 家和萬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