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元宵節(jié)雖然不能與時下的繁華熱鬧相提并論,卻也因為它的“土味兒”,,給我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
大年過后,最隆重的節(jié)日就數(shù)元宵節(jié)了,,早晨起來,母親和姐姐便忙活著做元宵,,那時北方農(nóng)村很少有糯米,母親就用黍谷面代替,。先把黍谷面用溫水和好醒著,過一會兒黍谷面就發(fā)了,,母親和姐姐趕緊把它弄成一個個的面團兒,再包上砂糖,、芝麻,、棗泥之類的,再在白面里滾來滾去的,就成了元宵。
大約到午時,我和父親就燒火煮元宵,,一會兒的工夫,鍋開了,,母親把元宵倒進鍋里開始煮,半個時辰鍋開了,,元宵在沸騰的鍋里翻滾起來,一個個活蹦亂跳的,,像飄滿了面魚兒。
這時候,我和弟弟已經(jīng)等不及了,,滿嘴里流著涎水,,恨不得抓起元宵就吃。姐姐趕緊給我們兄弟倆舀上,,誰知滾燙的元宵又燙又粘牙,,直燙得我倆稀溜溜地吹冷氣。即使如此,我們還是高高興興地吃著香甜可口的元宵,。
元宵節(jié)令我們這些孩子高興的事是看紅火,。那時我們村里的花鼓遠近聞名,,每年正月里都要組織花鼓隊,到元宵節(jié)這一天鬧紅火,。還有旱船,、高蹺、倒騎驢之類的節(jié)目,。吃過元宵,,我們這些孩子便滿街滿巷地去追著看打花鼓。
那時村里有個叫泉的人,,是個退伍軍人,解放臨汾時被炮彈炸著了,,從此就瘋了,人們就叫他“瘋漢泉”,,別看瘋漢泉瘋瘋癲癲的,,可打起花鼓來,卻一點兒也不像瘋漢,,伴隨著一陣緊似一陣的鼓點兒,,瘋漢泉把花鼓打得令人眼花繚亂。一個人身上綁著好幾個花鼓,,一會兒像鷂子翻身,,一會兒又像龍騰虎躍,一會兒又來個天女散花,。他不僅會站著打,,還會躺在地上打呢!
我們就跟著花鼓隊看打花鼓,其實就是想看瘋漢泉打花鼓,一直到傍晚我們才盡興而歸。
晚上,,才是我們這些孩子的世界,。那時村里放土煙火,我們也沒啥興趣,。元宵節(jié)晚上,,村里時興點油燈,把一節(jié)節(jié)的胡蘿卜,,插上“蓖蓖柴”,,再用棉花絮子纏著,沾上棉油,,外面罩上紙糊的燈籠點著,,或放在大門口,或放在角角落落里,,一點點一排排一行行,宛若璀璨的夜明珠一般,。
據(jù)說,,這個習俗是避邪驅(qū)鬼,,或驅(qū)逐病害的呢。當然,,我們這些孩子是不大關心這些的,,我們只是為了鬧紅火而已。
元宵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它有著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蘊,。古代文人墨客對它早有歌吟贊頌。最膾炙人口的當數(shù)宋朝辛棄疾的那首《青玉案》,。元夕:“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那時,我對詩人的詩詞當然一點兒也不懂,但是,那些紅火熱鬧景象卻是記憶深刻的,。 夏全發(fā)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童年春節(jié)記憶
下一篇: 為春天干杯(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