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蒸飯,臨汾人都知道洪洞縣的最有名,。但別忘了,,在咱堯都區(qū)土門村一帶,棗兒蒸飯也是一道傳統(tǒng)美食,。在這土門鎮(zhèn),,凡有紅白喜事、婚喪嫁娶之事,,早飯都是棗兒蒸飯配上稍子面,,有些異地外客親朋好友來此地,即使不吃中午的宴席,,也要嘗一嘗這地道的棗兒蒸飯,,甚至于還要帶些回去,。
71歲的左甲庚是土門鎮(zhèn)柴里村人,作為堯都區(qū)三晉文化研究會理事的他,,對當(dāng)?shù)氐拿朗掣遣荒芊胚^,。在左老眼中,這棗兒蒸飯是家鄉(xiāng)的獨特風(fēng)味,,更是兒時的記憶,。
據(jù)左老介紹,棗兒蒸飯的用料有三:一是當(dāng)?shù)胤N的黍子碾成的軟米,,二是優(yōu)質(zhì)紅棗,,三是金豆子。金豆子個兒大,,煮熟后軟綿綿的,。“蒸蒸飯用的炊具在市區(qū)并不多見,,就連現(xiàn)在的村里也很難看到了,。”左老回憶道,,炊具主要是一口大鍋,,還有一種特質(zhì)的器物―― ―籠屜,呈圓柱形,,高二尺多,,上寬下窄,肚子大,,下口與大鍋相配套,。
“這個籠屜是用生鐵鑄成,記得我村原來有一口大籠屜,,上面鑄有‘嘉慶十四年柴里村公用’字樣,,可惜在1958年大鬧鋼鐵時砸碎上交了?!闭f起棗兒蒸飯的過程,,左老一本正經(jīng)地說:這可是一件力氣活,一般人干不好,?!闭麸埖那耙惶欤紫纫衍浢着菰谒桌锱菀灰?,第二天要把紅棗在蒸籠里蒸軟,,還要將豆子在鍋里煮熟、煮軟,。辦事當(dāng)天早起四五點鐘,,蒸飯的師傅就得開始工作,,鍋內(nèi)的水燒開后,把籠屜放上去,,封閉嚴實,先往籠屜里放一層紅棗,,再放一層軟米和一層金豆子,,每次放的不能太多,就這樣反復(fù)多次,,直到籠屜里放滿為止,,之后蒸上個把小時左右,蒸飯就蒸好了,。
“記得有一次我觀察蒸飯的過程,,看見師傅們往鍋里面放了幾片碎碗片,我問這是干啥用,,師傅們說,,如果能聽見鍋里的碎碗片滾動的聲響,說明不缺水,,否則就得趕快加水了,。”提起兒時的記憶,,左老的嘴角蕩起了笑容,。
蒸飯的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攪蒸飯,實際上就是用一根長扁擔(dān)搗,,這是一個很費勁的活,,因為軟米越搗越軟黏,好的軟米能拉起絲來,,通常要兩三個小伙子輪換上陣,。
“就這一根長扁擔(dān),通過搗,、攪,、翻,要把這百八十斤的米,、棗,、豆子在籠屜里攪和得十分均勻,上下一樣才行,。每到這時,,棗兒蒸飯的味兒,不但香飄滿院,,而且老遠老遠就撲鼻而來,,尤其是小朋友們更是開心的不得了,。” 弓佩玉
責(zé)任編輯:王偉
上一篇: [散文]母親的蒲公英
下一篇: 從丁村民居的一副對聯(lián)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