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之先生是個會寫文章的人,,以物種而論,,這樣的物種,,已日漸稀少。
拿到這部書稿,,先看的是他寫的自序,,頓生好感,多么簡潔又多么得體,。得體且不論,就文章而言,,簡潔,,說是文字的一種特色,莫若說是作者的一種品質(zhì),。他知道自己不是神,,下筆總是適可而止,他知道對方不是愚頑,,故而不會把話說滿,。這樣的文章,看到會心處,,你會輕輕一笑,,你知道自己得到尊重,由不得也就尊重對方,。
書中文章,,以篇數(shù)論,,并不多,以各自的篇幅論,,堪稱長,,夫所謂大散文者是也。
此一文體,,近年來頗有張揚之勢,。始作俑者,是一位現(xiàn)在已視為神物的大作家,。他的書,,我看過,很佩服,,只是我不敢那么寫,。比如說,敦煌莫高窟里,,有個佛洞,,一半佛像用石灰涂成白的,一半沒涂,,作者說,,王道士原本第二天去集上再買一擔(dān)白灰的,有事打擾沒去成,,后來忘了,,遂成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要讓我寫,,必得看過《王道士日記》,,載明“欲赴集上買白灰一擔(dān),因故未去”,,至少也得是,,見某老者,有此傳言,。什么憑據(jù)都沒有,,敢這樣下筆,還敢說是散文,,我雖下愚,,亦期期以為不可。
起初我以為,,《家國往事》這樣的大名目,,會是這樣的大散文。看過方知,,李琳之不光文筆好,,腦子也清楚,大散文的精髓得著了,,弊病且讓他弊病去,,自個兒沒有染上。
無論文筆,,還是文體,,對閱讀者來說,都是一種輔助,,最重要的,,還得看有沒有受益。
或許是真的老了,,這些年,,拿起一本書,常會有種膽怯的感覺,。
怕什么呢,?怕看過之后,一無所獲又投訴無門,,只能仰天長嘆,,恨不得抽自個兒幾巴掌,那種失落感,,那種狼狽相,。
讀此書,我是抱有期望的,。
抱有期望,,就會有危險,實現(xiàn)了固然欣喜,,沒有實現(xiàn),,必然是怨尤,是恚恨,。
我早早做了防備,,告誡自己,,期望盡可期望,,只是不必過高。
實現(xiàn)沒實現(xiàn),,且置之一邊,,先說我的期望是什么。
這些年,不,,這幾十年,,人們一提起山西,就是晉商如何的輝煌,,而晉商者,,非是晉地商人之謂,乃晉中商人之謂也,。什么喬家大院,,常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一個接著一個,還有皇家的大自鳴鐘,,還有御賜的小火車頭,。再加上那幾部電影電視,真叫個繪影繪聲美不勝收,。所有這些,,讓你不能不信、不能不服,、不能不有這樣的錯覺,。
我的疑惑在于,在山西,,誰都知道,,論富庶,數(shù)晉南,,論文化,,數(shù)晉南,怎么一到了做生意上,,晉中就比晉南強了,?莫非做生意上有另外的法則,越是窮困越是精明,,越是沒錢越會掙錢,?還是說,紅面魚魚(一種高粱面做的面食),,比白面饅頭,,更滋養(yǎng)人的智慧?琳之先生是晉南人,,這本書寫的是晉南的商業(yè)往事,,有關(guān)乎國家的,也有關(guān)乎私家的。因此之故,,看書之前,,我就先存了這樣的期望。
如何呢,?釋我疑惑矣,。
在《湮沒的輝煌》一文中,以大量的史實與史料,,敘述了襄汾縣晉商的輝煌歷史,。如今的襄汾縣,系上世紀(jì)50年代中期由襄陵與汾城二縣合并而成,,更早以前,,汾城縣叫太平縣。早在清末,,襄陵與太平兩縣的富庶繁華,,史乘多有記載。僅以當(dāng)鋪業(yè)為例,,嘉慶年間,,山西有當(dāng)鋪四千多家,太平縣有126家,,排在絳州(今新絳縣)與榆次兩縣之后,。絳州乃州府所在地,榆次緊鄰省城,,剔除這些因素,,則太平縣當(dāng)鋪的密度,當(dāng)冠絕三晉,。
再以駐京城會館為例,,清代山西各縣,在北京建有會館39座,,河?xùn)|各縣共有22座,,其中襄陵會館4座,太平會館4座,。至今宣武門外有個晉太胡同,,就是因為當(dāng)年建有太平縣會館而得名。
地方的富庶,,必然推動文化的發(fā)達,,而文化的必達,必有其杰出的人物,。
作為晉南實業(yè)與文化代表的,,是太平縣南高村的劉篤敬先生。此人有四件事,,已然青史留名,。一是戊戌政變失敗,譚嗣同,、林銳,、楊深秀等六君子斬首于北京宣外菜市口。楊深秀是山西聞喜人,,家人不敢收尸,,當(dāng)時劉篤敬不過是個小京官,挺身而出,,為楊氏收尸并送回山西老家,。二是早在清末,受朝廷委派,,作為實業(yè)界代表,,出訪歐洲各國。三是1906年山西民間集資修筑南同蒲鐵路,,劉氏作為主要投資者與督辦人,,建起太原到榆次間十幾公里的鐵路,為山西最早的一段鐵路,。四是辛亥革命成功后,,1812年孫中山來太原視察,與山西各界人士在勸業(yè)樓(今文瀛公園內(nèi))前合影,,他與山西督軍閻錫山,,分坐在孫的左右兩邊。再就是,,他本人是一位讀書人,,也是一位書法家。
有這幾項,,劉敬篤可說是近代山西商業(yè)的代表人物,,也可說是山西文化的典范人物。
看到這兒,,我心中多年的疑惑,,能不豁然開朗嗎?直覺沒有騙了我,,只能說自己過去見聞不廣罷了,。
其他各篇,各有各的精彩,,茲不贅,。
有鑒于此,,我要說,一個喜愛山西文化和中國文化的人,,應(yīng)當(dāng)看看這本書,。如果你沒有看,遺憾的不會是作者,,也不會是我,。作者寫出了這樣的書,我也盡了見告的義務(wù),。
2015年6月17日于潺湲室 (韓石山)
(韓石山,,1947年,山西臨猗縣人,。著名作家,、評論家,曾任《山西文學(xué)》主編,,現(xiàn)任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著有《徐志摩傳》《李健吾傳》《韓石山文學(xué)評論集》《韓石山學(xué)術(shù)演講錄》《尋訪林徽因》《誰紅跟誰急》等20多部作品。)
責(zé)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