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老媽的老話
曹文敏
老爸老媽的老話,,影響了我一生亦,,使我受益一生。
老爸生于清代光緒三十四年,少小家寒,,沒有進過學校門,當然不識字,但不能說他沒有文化。因為他有滿肚子民間老話,,這些老話,一是來自一輩接一輩從老人嘴里傳下來的老話;二是他從老戲戲文里記下的精彩老唱詞,。老爸愛看老戲,,可以說是個“老戲迷”,即使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兒,,應該說是很累了,,但一聽說俺村附近的南辛店村唱戲,,甚或距俺村10華里的黃崖村唱戲,,他也會步行去觀看。每當看到他出門看戲,,我便哭鬧著要跟他去看戲,。到了戲臺下,他把我用雙手頂在肩膀上,,一站就是一場戲,。看了戲,,他就能記住一大段一大段的戲詞,。我是聽著他講《三國演義》里的“劉關張?zhí)覉@三結(jié)義”、《水滸》中“三打祝家莊”,,《西游記》里“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長大的,。
最難忘的是老爸送我上小學時講的“三娘教子”戲中的王春娥的唱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時,我不懂“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是何意,。但我知道老爸的話肯定是好話,。他唯怕我讀書不用心不刻苦,便加重語氣對我說:“少小讀書不用心,不知書里有黃金,,早知書中黃金貴,,高點明燈下苦心”。
從老爸的話中,,我懵懵懂懂知道了,,讀書是脫苦求福,但“?!币獜目嘀衼?,一定要刻苦。小時候,,我不是太貪玩的,,在背書上我狠下功夫,小學一年級,、二年級的語文課本,,我能從第一課一直背到最后一課。這是我刻苦讀書的硬功夫,,講起刻苦讀書的故事,,我想起了小時候一邊燒火,一邊借著爐火映出的一片火光看書的情景,,如囊螢,,如映血般溫馨,那是在我上小學時的事兒,。媽媽下午要去地里干活,,囑咐我晚上燒火熬米湯,我就借著爐中映出的火光看小人書,。正是因為下了這個硬功夫,,我沒上過小學四年級,就越級考上了高小,,那時是初小與高小分設,。說這些話,絕非“老王賣瓜,,自賣自夸”,,而是要說,老爸的老話對我的鼓勵很大:“聽了老人話,,一輩子受益大”,。
提起老話,我又想起了小時候老媽對我說的話,。老媽出生于民國初年的1914年,,她個子很矮,不足5尺;她還是個纏過足的“三寸金蓮”的小腳兒,體力不支,。但老媽性格剛強,,很有志氣。舊社會,,我家很窮,,常常吃不飽。記得有一次跟媽到地里干活,,看到別人家地里的玉米長得很好,,玉米穗大大的,散發(fā)著誘人胃口的清香,,當我伸出手要掰一穗青玉米回去煮的吃時,,媽媽立即擋住了我的手,呵斥道:“餓死不做賊!男子漢大丈夫餓死事小,,落下賊娃子的名聲就要背一輩子的罵名!”我臉“唰”地紅了,,急忙抽回小手。她還說了幾句使我終生難忘的話:“(銅)壺爛了還是銅,,人窮志不窮”;“靠苦力掙錢,,憑本事吃飯”;“天上不會掉餡餅,意外之財不能收”,。
人總是在回首中成長,,在思考里成熟,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回首自己的成長,,當然離不開黨的培養(yǎng)教育,,同時也離不開父母的嚴格管教,。1965年3月,,我由一名小學教師調(diào)到襄汾縣委辦公室,是我人生的一個重大轉(zhuǎn)折,。這一年1月3日《山西日報》在三版頭條位置,,刊發(fā)了由我代筆以母親名義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和老陳嫂子拉呱拉呱”,,講的是家庭如何教育子女的問題,,有一句話老媽說的是:“管是親,嚴是愛,,管教不嚴(孩子)會變壞”,。文章見報后,時任襄汾縣委書記看到了,,夸贊我媽善于管教子女,,也夸贊我的文筆流暢生動,后經(jīng)縣委組織部嚴格考察,即發(fā)調(diào)令把我調(diào)進縣委辦公室任秘書,。臨行,,老媽語重心長地囑咐我:“進了縣委機關,要好好工作,,要嚴格要求自己,,要牢牢記住:喝涼水使官錢終究是害,,公家的錢一份也不能貪!”爸爸還用看老戲的觀后感的一句話叮囑我:“奸臣怕的是戲散,,公子小姐盼戲完”。因為傳統(tǒng)老戲的終場,,大都是“公子小姐入洞房,,貪官奸臣進牢房。老爸說:“歷朝歷代,,自古至今,,貪官污吏奸臣佞相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不是丟了烏紗帽,,就是被判刑殺頭”,。我始終牢記父母要我廉潔的諄諄教誨。自信做到了兩袖清風,,亦落了個平安著陸,,體體面面退休。
談及老爸老媽的老話,,我想到了普天之下億萬老爸老媽的老話,,眾多老爸老媽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總體審思老人話,,都是對兒女的好心與良言,,都希望子女走正道做正派人,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子女?哪個父母不希望子成龍女成鳳,。
諄諄老話喻人生。老話是開心的鑰匙,。老話有情有趣,,意味雋永,蘊含著哲理,,透著神韻啊!雅俗共賞,,言簡意賅。用來訓誡開導人,,聽者易動心接納;用來調(diào)解糾紛,,幾句話就可化解矛盾,。比講大道理還管用。近年來,,我常在與百姓拉家常中用老話做民事調(diào)解,,開導鄉(xiāng)鄰,比如:當講到要看大局識大體,,個人利益必須服從整體利益時,,我會講:“識時務者為俊杰”,如有人胡攪蠻纏時我就對他講“打鐵看火色,,做事看眼色”“雞蛋怎能碰石頭”;當有人只是用“木匠斧子一面砍時”,,我就對他講:“會兩面看無不平,會來回想有余地”;當兩個人因小事而爭執(zhí)不休時,,我就對他們說:“忍忍忍,,讓讓讓,忍字還在讓字上”“能忍者自安”,,當一個男子漢與一個女人爭吵甚至欲動手時,,我就對那個男人說:“雞不和狗斗,男不和女斗”,,那個男子漢便會息怒,。當兩個男人爭吵時,有時我看到體力弱的一方會吃虧,,我就對他說:“惹不起,,還躲不起?”一方服弱了,另一方也就軟下來了,。還有的人喜歡在背后議論他人的是非,,我就給他講:“隔墻有耳,你的話會傳到人家耳里,,會惹是生非,。”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勿論他人非,。這是做人的常識。
一句老話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要讓老話活起來,要把老話一代一代傳下去,。
要牢記尋常百姓的老話,,更要銘記圣人的話、前賢的話,。比如:“老子的話,,莊子的話,,孔子的話,孟子的話,,諸葛亮的話,,曾國藩……”這些圣人與前賢的話,大多是經(jīng)典,,珍存在心,,受益終身。
老話是個大容器,,這個容器里裝的是善行,、義舉、良心,、美德,、仁愛、孝道,、感恩,、和平等等。而這些恰恰是人類靈魂深處的東西,,是任何時代都不會被淘汰的東西,。
為讓老話一代又一代傳下去。我和張登榮,、劉春澍三位老友從去年2月初開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編輯了《經(jīng)典老話365》,,分為:讀書,、立志、成才,、做人,、處事、修身,、守法,、廉政、齊家,、行善,、感恩、養(yǎng)生等12編,。奉獻給社會,,愿與各位有興趣者分享之。
末了,,順便說一下,,《經(jīng)典老話》中還收錄了一首經(jīng)典老歌:“聽話要聽黨的話”,。歌詞只有四句: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里馬,,唱歌要唱正氣歌,,聽話要聽黨的話?!弊屛覀円黄鹨苑藕砀叱饋?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