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與一座城
—— 一位老兵三赴臨汾的尋“根”之旅
劉躍清
你是誰?從哪兒來,,到哪里去,,來干什么?這是一個永恒的哲學命題。陳穎書始終認為一個人,、一個集體,、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應該知道自己的來處與歸途,,這樣內心才能寧靜,目光才能淡定,,腳步才能從容,。
“土飛機在開動,土飛機在開動,,轟隆隆,、轟隆隆,城墻開花,,煙霧騰空……”炮聲如雷,,槍聲似風,號聲響徹,,歌聲激越,,相信每一位在“臨汾旅”旗幟下摸爬滾打過的軍人唱起這首歌都會豪情滿懷,神采飛揚,,血脈僨張,。
臨汾,是中華民族的根,。古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云:“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青史可鑒,臨汾是燦爛輝煌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千年堯廟,,華夏第一都還在述說著古老而年輕的傳說。
臨汾,,是客家人的根,。元末天下大亂,,中原生靈涂炭,十室九空,,因山西未遭受戰(zhàn)火,,人口眾多,明洪武年間,,朱元璋下令將山西幾十萬人口陸續(xù)遷至中原,。臨汾境內的洪洞縣廣濟寺是一個最大的移民結集點,出發(fā)時大家聚集在一棵大槐樹下,,三步一回首,,作別故里,遷徙各地,,“問我家鄉(xiāng)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故里叫什么,大槐樹上老鸛窩”,。
臨汾,,是一支英雄部隊的根。1948年3月,,晉冀魯豫軍區(qū)副司令員徐向前指揮人民解放軍8縱,、13縱及太岳、晉綏軍區(qū)部隊53000余人,,在廣大人民群眾簞食壺漿地支援幫助下,,經(jīng)過72個晝夜浴血奮戰(zhàn),于5月17日攻克固若金湯,、素有臥牛城之稱的臨汾,。從此,古城回到人民的手中,,汾河兩岸麥浪翻滾,,青山蔥翠,紅旗招展,。8縱23旅(后為179師,、179旅),在臨汾戰(zhàn)役中因戰(zhàn)功卓著,,于當年6月4日被中央軍委授予“光榮的臨汾旅”榮譽稱號,。臨汾戰(zhàn)役堪稱城市攻堅作戰(zhàn)的典范,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高度肯定,。
硝煙散去,,白鴿翩飛。1953年5月21日(農(nóng)歷癸巳年四月初九),一個細雨蒙蒙的早晨,,陳穎書出生在江蘇鹽城市南洋岸鎮(zhèn)一個貧苦農(nóng)家,。越鳥巢南枝,胡馬依北風,。蘇北大地上那個叫南洋岸的小鎮(zhèn)乃陳穎書的衣胞之地,,他的人生由此蹣跚起步,那片土地曾讓他月下低思,,曾賦予他人生溫情潤澤而厚重的底色,,那兒是他生命的源頭,血脈之“根”,,樹高千丈落葉歸根的“根”,。
男兒何不帶吳鉤,意氣高于百尺樓,。1970年12月20日,,陳穎書入伍來到南京市江北花旗營臨汾旅536團(前身為汾東支隊)。兵之初,,他聽得最多的是山西口音,,聞得最熟的是那股老陳醋的味道。臨汾,,是臨汾旅的發(fā)祥地,、出征地,,是臨汾旅的集結號與沖鋒號吹響的地方,,當年千千萬萬臨汾子弟滿腔熱血,為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匯聚成河,,奔涌成海,鐵流滾滾,,激戰(zhàn)晉中,,浴血太原,揮戈大西北,,挺進大西南,,入朝參戰(zhàn),屢建奇功……當陳穎書走進“鐵打的營盤”時,,戰(zhàn)爭如巨浪,,那些如“金沙子”般留下來的前輩大多居于營、連以上職位,,“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是他們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手把手相教,,把臨汾旅的紅色基因播種他心底,澆灌至他靈魂深處,。
鐵馬冰河,,號角催證,沙場秋點兵,,因為基因融入與信仰的堅定,,讓青春勃發(fā)的陳穎書明白前進的方向,平添許多力量,,將平凡渺小,、滄海一粟的個體融入火熱的軍營,融入黨和人民無限的事業(yè),,融入寥廓浩渺的天地,。有道說,平庸者只有一條命,,即性命;優(yōu)秀者有兩條命,,即性命和生命;而卓越者,有三條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們分別代表生存、生活與責任,。陳穎書軍旅40年一直卓越而立,,行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
1988年5月,,臨汾解放40周年,。陳穎書時任臨汾旅536團政委,應邀作為臨汾旅代表團成員赴臨汾參加慶典活動,。臨行前,,組織科里幾個“筆桿子”給師首長撰寫發(fā)言材料,數(shù)易其稿,,未獲通過,,遂電招陳穎書。他凝神半晌,,一稿即過,,師首長稱贊:就是這個感覺!陳穎書系組織干事出身,當戰(zhàn)士時就有“重磅”理論文章刊發(fā)《安徽日報》,,擔任組織科長期間發(fā)表在《解放軍報》上的理論文章,,曾轟動一時。陳穎書談及寫發(fā)言材料的心得:一要有針對性,吃透上情,,摸清下情,,要解決什么問題;二要有力度、有氣場,、有聲勢,,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三要有哲理性,胸懷全局,,做到辯證法與方法論相結合,,既有“戰(zhàn)術方法”也有“戰(zhàn)略思想”;四要具有個性,語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點,。他的這番話對今天各級機關伏案勞神的“秀才”們仍有深刻意義,。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抷熱土一抷魂,?;氐脚R汾,陳穎書一行循著遠逝的號角,,追尋先輩的足跡,,感慨“掛甲莊”(李自成圍困臨汾,久攻不下,,掛甲而去),,神思烈士陵園,佇立徐帥指揮所,,徘徊召開勝利大會,、也是臨汾旅命名大會的操場(如今那兒是一所書聲瑯瑯的中學)……回家的感覺真好!五月的槐花醉人,滿眼的蒼翠迷人,,豐收在望的麥浪喜人,。臨汾人民從來沒有忘記這些遠離家門的“子弟”,,到處都是熱情的笑臉,,滾燙的雙手,噓寒問暖的親切,,那是魚水相依的深情,,那是心息相通、久別相逢的親情……
1998年5月,,陳穎書時任179師政治部主任,,再次應邀參加臨汾解放50周年慶典。
臨汾歸來不忘根,。在陳穎書擔任179師政治部主任,、179旅政委期間,抓部隊傳統(tǒng)教育“咬定青山不放松”,每年新兵一入伍,、新干部一報到就參觀旅史館,,聆聽老前輩憶傳統(tǒng);營、連主官帶頭學傳統(tǒng),、講傳統(tǒng);廣大官兵通過故事會,、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讀書征文,,每年6月4日(“光榮的臨汾旅”命名日)舉行各種紀念活動……做到隨風潛入,潤物無聲地學習踐行光榮革命傳統(tǒng),。臨汾市委,、市政府發(fā)文,臨汾旅官兵一入營即為臨汾“榮譽市民”,。為了密切延續(xù)與臨汾人民的“血脈親情”,,陳穎書還曾協(xié)調上級部門特招臨汾籍大學生入伍。他深知只有讓每位戰(zhàn)士明白我是誰,,來自哪里,,為了誰?才能扎根軍營,建功立業(yè),,回報人民,。
2016年8月,參加臨汾解放50周年慶?;顒拥囊恍腥嗽倩嘏R汾,,他們是浙江省軍區(qū)原政委(曾任179師政委)林愷俊,安徽馬鞍山軍分區(qū)原政委(曾任179師政治部主任,、179旅政委)陳穎書,,江蘇泰州軍分區(qū)原司令(曾任535團團長、179旅旅長)陳林阜,,江西吉安軍分區(qū)原司令(曾任536團團長)張復平,,浙江杭州警備區(qū)原政委(曾任537團政委)陳必凱,原179師炮兵團政委陳錫樓,。同行者還有林愷俊夫人周玲,,179旅宣傳科干事嚴正卿。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特此記之,以資紀念,。
“分別十年又回家中,,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春風浩蕩春潮涌,,這些年臨汾奮進新時代,,激浪揚帆,古城添錦繡,,人民俱歡顏,。撫今追昔,緬懷先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前行,。
作者簡介:劉躍清,,中國作協(xié)會員,曾在臨汾旅服役20年,。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