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改正的“陋習”
□ 李海旺
人生在世說來也怪,,有些事情或有意,,或無意,久而久之,自然成為習慣,。以致日后想改變它,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就有個數(shù)十年之積習,家里人稱之為“壞”,。所以被諸多至親近朋視之為“陋”,自己內心也匿為“家丑”不便外揚,。
家鄉(xiāng)地處晉南僻壤,,勢高土薄,十年九旱,。那是20世紀60年代末,,家里兄妹四人,因莊稼連年歉收,,父母雖披星戴月,,辛苦勞作,日子過得依然是舉步維艱,,頂好的飯就是煮玉米面餅,,而且?guī)缀跏乔『玫拿咳艘煌搿?/p>
俗話講“天下老偏的小”,我在家排行老小,,在“吃”上自然優(yōu)待,,活卻干得極少。一日,,大姐提了個建議,說我歲數(shù)不小了,,也該干點活兒了,。那活兒其實并不重,就是一天三頓飯的盛飯任務是我的,。并給我封了個官銜,,美其名曰:掌勺的小師傅。起初,,我滿腹牢騷,,一臉的不高興,漸漸地我便發(fā)現(xiàn)有利可圖了。一次,,我在用勺子舀飯時無意中勺子碰到了鍋底,,鍋底發(fā)出了輕微的“哧哧”聲,剛喝了一碗玉米面糊糊的二姐愣了一下,,便說她吃飽了,。到最后,我竟心安理得地占了少半碗的便宜,。原來,,二姐聽到“哧哧”聲后,以為飯做得又不夠了,,所以吃了個半飽,。以后,我便早早地用勺子使勁蹭著鍋底,,發(fā)出刺耳的“哧哧”聲,,并大聲埋怨:“哎呀!飯又不夠了,?!奔依锶丝傂乓詾檎妫ハ嗤谱?,而我最后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點兒實惠,。
如今改革開放40多年了,偉大的祖國也經(jīng)歷了70年的風雨坎坷,,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鄉(xiāng)的人們通過辛勤勞動,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但解決了溫飽,,家里有了高檔的電器用品,而且大部分農戶還住上了樓房,,購置了小汽車,。對于我個人來說,歲近花甲,,孫子已似乎到了我當年的年齡,,但這個久積之“陋習”卻難以更改,致使妻子總不讓我拿勺子,。偶爾有一次,,倒惹得孫兒雙手捂住耳朵大聲嚷嚷:“爺爺,耳朵都快震聾啦,?!彪S即一個小箭步?jīng)_過來剝奪了我的權力,。我反而不生氣,笑呵呵把孫子摟到懷里,,絮絮叨叨講一個真實卻并不遙遠的故事,。
唉!這個“陋習”斷定要伴我終生了,,我并不希望也無力改變它,。只是希望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的孫兒,,不要忘了爺爺在“哧哧”聲后講給他聽的故事,,以及包含在故事中的情感和期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