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味道特色年
曾經和孩子一起讀《北京的春節(jié)》,,老北京的年味從作家老舍的字里行間溢了出來,,“雜拌兒,、麥芽糖、廟會的玩具,、美食......”好像觸手可及,,讓人沉浸其中。這也喚起了我內心對家鄉(xiāng)春節(jié)習俗盤點的渴望,,期盼與君共享,。
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jié)日,“熱鬧過大年”在大江南北都是同步調,、同頻率的,。雖然我身處臨汾的一個小村落里,但這里年的味道不亞于老舍筆下的北京,。在這里,,拉開春節(jié)大幕的不是熬制猶如“小型農產品展覽會”的臘八粥,不是腌制的特色臘八蒜,,而是從家家戶戶中飄出沁人心脾味道的麻花,、鐵坳上烤得滋滋響的點心……那是會讓人記憶一輩子的味道。
今天誰家要開油鍋,,凌晨兩三點的時候,,十來個鄰居就會按照頭幾天約定好的時間,聚集在這家,。這當中必有一個“麻花高手”,有他在,,今年的麻花就一定能又脆又香,,所以每到臘月這個人也是最忙的,幾乎天天會去鄰家“坐鎮(zhèn)指揮”,,關鍵地方還會親自下手,。壓面、和面,、切劑子,、搓麻花、燒柴火,,下油鍋.......直至晌午時間才能徹底結束,。大家伙圍著個大方案板上,端著著一碗燴菜,,泡著剛出鍋的麻花,,也顧不上圍裙上的油點子,,袖子上的面點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來......
要說我們這里的點心呀,,雖比不上北京的稻香村,,卻給這里的人以驕傲,無任何添加劑不說,,色香味是樣樣拔尖兒呀!豬油,,生面、熟面都得按照固定的比例和到一起;芝麻,、花生碎,、核桃仁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搭配;棗、豆子經洗凈,、去核,、搗泥兒、摻糖,、攪勻等多道程序后,,餡兒才算準備齊了;梳子、小刀,、剪子等工具一應俱全,,就等鄰居們到位后,開始各顯身手,。圍坐在炸麻花時搭起的大案板一圈,,一些人用現成模子做,只需將調配好的油面捏成圓團塞進桃心,、梅花等多樣的模子中,,壓實,削去多余部分,,拿起模子將上半部的棱角在案板上,,左一下,右一下,,將成形的點心磕出來,。在巷子的這頭聽到“叮——咚——?!恕钡穆曇?,就知道誰家要開始過準備大年了;另外巧媳婦們是要做包餡兒的,像做豆包一樣,,包成圓型,,“能工巧匠”就開始了精心雕刻,佛手,、玫瑰花……還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這時,,家里面的大一點的小孩子會幫著做一些簡單的活兒,小一點就是在旁邊玩著,、看著,,忍不住的時候,會偷偷嘗一口做好的餡兒來解饞……一直到半夜凌晨,,村落的一角才能恢復寧靜,,包好的點心靜靜地排列在案板上,等待著明天的到來,。
如果說麻花,、點心是給客人準備的餐前點,那火鍋可就是大餐了,。都說運城新絳的銅火鍋味道最正宗,,但對于我們來說,火鍋作為新年招待客人的必備品,,沒有比家鄉(xiāng)的火鍋更美味的了,。光說做火鍋的配料就要準備兩天,這就是——炸菜,,這也是年前準備的重頭戲,。炸丸子、炸紅薯,、炸豆腐,,蒸酥肉、蒸雞塊......光是丸子就是牛肉丸子,、豬肉丸子,、蓮菜丸子、山藥丸子等等,。所有的肉丸子都要提前將肉洗凈,、剁碎,淀粉,、雞蛋,、姜末要按照固定的比例攪拌,、和勻,,放置幾個小時,讓其充分入味;蒸的酥肉,,只在家鄉(xiāng)見過,、吃過,這道美食,,必須用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像做丸子的工序一樣,,才能上鍋,。柴火一燒,我們就在旁邊負責添柴;父母還是支油鍋,、炸丸子,,“快來吃啦.......”丸子剛一出鍋,我們就被父母吆喝到旁邊,,顧不得剛剛添過柴火的手上有沒有木屑,,雙手拍一拍,直接將丸子放進嘴里,,脆脆的皮兒,,嫩嫩的里兒,讓添柴看火的我們忍不住一會一趟跑向油鍋旁........看著從鍋蓋縫隙間噴發(fā)的蒸氣,,聽著溢出的油水滴落在鍋灶邊上發(fā)出的聲響,,仿佛日子也會像這爐中的柴火一樣越來越旺.......燒油鍋的炭火一停,這邊的柴火也該停了,,一掀鍋,,放酥肉的篦子往案板上一扣,晾涼后,,切成小塊等待備用;放雞塊的盆兒上面漂著一層肉中滲出的油水,,微微發(fā)黃的湯汁聞一下就讓人沉醉其中。說起裝火鍋,,那可是有講究的,,白菜鋪底兒,粉條散落其中,,以便吃到最后時,,白菜軟爛,粉條滑溜;其次,,丸子,、紅薯、酥肉等均勻地鋪上一層,,再將清蒸的雞塊連汁帶肉地澆上一層,,可別小瞧了這雞湯,它和鹵肉湯可是最提味道的一樣東西了,,少了它們,,火鍋會變得寡淡無味;最上面一層是鹵肉切成的薄片兒,還要擺放得整整齊齊,,才能澆鹵肉湯;最后就是要生火了,,幾塊品相較好的木炭優(yōu)先被塞進爐子燃燒,等通體紅透后,用鐵夾子將其夾出放進火鍋中間的空隙中,,木炭的易燃性及有煙囪功效的火鍋芯,,讓新加的木炭跟著燃燒起來,有了扇子的助力,,火苗還會從上面竄出來,,讓火鍋不一會就開始滋滋響起來,等湯汁沸騰起來后,,就不用刻意看管了,,就可以去準備蔥絲、蒜末,、海帶條了,。二三十分鐘后,將小料一放,,再燜三五分鐘,,火鍋就可以上桌了。鍋蓋一拿,,湯的濃郁,、菜的香味,撲鼻而來……一家人圍著圓圓的火鍋,,吃著,、笑著........
每家每戶,只要這三場大戲唱完了,,掃家,、蒸饅頭、采購年貨等就要排上日程了,。
“二十三,,祭灶神?!毙r候,,不知道是過小年兒,只知道今天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在廚房總有一角會擺放著灶神的畫像,,在這天晚上,要擺上糖瓜,,供奉灶神 ,,希望這位大神的嘴如蜜一般的甜,在玉帝那里為主人美言幾句,,保佑他們來年平安,、幸福,。
“過大年,,穿新衣,,小孩要拿磕頭錢......”除了美食以外,最期待的莫過于年前的那身新衣服了,。那時的新衣服可不像現在這么方便,,支付寶、微信“?!钡囊宦暠憧梢再I回心儀的衣服,。在那個年代,全家的衣服都靠媽媽一個人親手縫制,。媽媽十幾歲的時候就是遠近聞名的“一把好手”,,量身、裁剪,、縫合,、熨平,樣樣精通,。一入臘月門,,父母就在附近的集市上挑選原材料.....從我記事起,就愛看一大塊布料在媽媽的手中變成了前襟,、袖子,、褲腿的散片,我們眼里滿是崇拜更是激動,,新衣仿佛就在眼前了,。
“臭美樣兒,又在顯擺那‘爬爬字’了......”從媽媽充滿崇拜的嘮叨聲中,,就知道是老爸在那執(zhí)筆寫對聯了,。印象中爸爸貌似無所不能,以務農為生的他拿起毛筆,,亦能用運筆自如,。每到過年前,買紅紙,、壓平,、對折、搬方桌,、磨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爸爸開始一筆一畫地在裁好的紅紙上寫下年的腳步,我們就靜靜在旁邊看著,,看著時光一年一年地流過,。大概都希望將這紅紅火火的對聯貼在門上的時間能長久些吧,在臘月三十這一天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熬漿糊,。將水和面按照一定的比例兌好,,用砂鍋在火上開始均勻攪拌,火候,、攪拌速度掌握得好,,除了讓漿糊的黏合度高以外,抹在對聯上才會光滑無痕,。院里的對聯都是父親和哥哥一塊貼上,。除了對聯,“根深葉茂”,、“出門見喜”,、“五谷豐登.....”這樣的小條幅也被張貼在樹上、墻上,、糧倉上,,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家里的所有物件都能感受到年的氣息,。
“不到初一,,總是忙不完?!笔菕煸谧爝叺囊痪湓?,忙忙碌碌直到正月初一早上。拜年,,吃餃子,,準備好瓜子、花生,、糖果,,鄰里間就開始互相串門送祝福了,小孩子們拿著壓歲錢聚集在小賣部的門口,,買氣球,、新鮮的小玩意兒;家里的大廚十點剛過就開始張羅豐富的午餐。
初二迎財神,,家家戶戶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都要早起,,去村里唯一的一口井里挑水,將水缸填滿,,寓意添福添滿;小孩子也早早起來,,盼望著吃“錢餃”(餃子里面包一枚硬幣),要是同輩中有一人吃到,,就會覺得這一年會幸運多多,,福氣多多,。為了讓孩子們高興,當父母咬到有包有硬幣的餃子里,,會趁孩子不注意放進他的碗里,。這時,剛剛還為吃不上“錢餃”而滿臉沮喪的孩子,,會高興得手舞足蹈,就連晌午回到姥姥家,,這都是值得他炫耀的一件事呢!
“鞭炮灑一圈,,來年富一年?!背跛耐砩?,母親就會將連日里燃放后的鞭炮皮兒收集起來,繞著小院外墻灑落一圈兒,,說這叫“淤財”,,預示著來年的生活綽綽有余。
一過初十,,村里的鑼鼓,、花轎、旱船就開始“咚嗆——齊咚嗆——咚咚嗆咚——齊咚嗆”,,這百聽不厭的節(jié)奏也敲開了元宵節(jié)的大門,。舞獅子、花燈,、彩車等社火表演從各鄉(xiāng)鎮(zhèn)匯集到市體育場里,,在外圈的小孩子騎到大人的肩膀上,還伸長了脖子向里張望,。人們看到的是紅紅火火的日子,,看到的是充滿生機的明天……
“十四黏,十五圓,,十六咸,。”您一定沒聽說過吧,,這個習俗已經遙遠得無從考證,。正月十四一大早就要將糯米、紅棗蒸成年糕的樣子,,到了晚上,,切成小塊,撒一層白砂糖,,全家老少都要多多少少吃上一塊;十五晚上,,要煮元宵吃;十六晚上,,要做油茶喝。這有咸有甜的美食,,是否也意味著生活有百般滋味,,都需你我細細品味呢?
到了正月二十,家家戶戶要吃“春卷”,,有些地方叫“春餅”,。用面粉烙成薄餅,再卷入豆芽等各種蔬菜,,吃的時候用少許油一煎,,外焦里嫩,蘸點小料的話,,爽口無比!春卷一吃,,年就算過完了!這個時候,孩子們也上學了,,大人也要按時上下工,,去農田忙碌,而立春也在這前后之間,,大概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有些民俗風情發(fā)生了些許變化,。但是,無論何時何地,,這些各具特色的年俗中,,最能感知的仍然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口述:張中平 楊改花 張軍 張娟
文字整理:張艷
校對 張晶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