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時的打鼓書
□ 石書民
打鼓書是民間說唱藝術,,也屬于民間娛樂節(jié)目,,經過歷代藝人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明代中期已形成完整的唱腔體系,,清末民初正式命名為打鼓書,。
鼓書內容多來源于《楊家將》《五女興唐傳》《三國演義》等話本小說,,代表曲目有《金鐲玉環(huán)記》《珍珠汗衫記》《包公案》等,。演唱時,,說書人懷抱三弦琴(弦子,、三股弦),,膝頭系小銅鈸,腿下系簡板,開場時先拍醒木,,道開場詩后,,接唱書帽,最后開正本,,如二人演出,,樂師拉三弦琴,腳踏簡板,,說唱者一手執(zhí)簡尺一手敲板鼓,。鼓書曲調頗雜,有河南墜子,、河北鼓書和地方小調,,藝人們根據詞意內容來選擇。唱句一般為七言,,采用喜調,、悲調、器調,、罵調等敘事,。演出場合不固定,春夏在家庭院落,,街頭小巷,,冬閑在較寬的窯房;演出時間一般伴隨民間禮俗活動而定,茶余飯后,,甚是靈活,。
童年時,隰縣桑梓村有一位盲人,,技藝超群,,他每次打鼓書,聽眾都擠滿窯洞,,拍手叫好,。那時,由于自己年齡小,,跟著大人們擠在人群里聽藝人打鼓書,,只是覺得新奇、有趣,,并沒有完整聽完藝人所講述的故事內容,。然而,每每想起村里打鼓書的場景,,那位藝人賣力地演唱總會讓人贊嘆不已,。記得藝人打鼓書說到高潮時,懷里抱著三弦琴,琴聲如潺潺流水,,藝人頭上大汗淋漓,,汗水從額頭往下流,一直流到嘴角邊,。臺下一位觀眾大媽拿著一塊新手絹,上去就擦汗,,逗得聽眾哈哈大笑,。藝人該說繼續(xù)說,一點也不耽擱說唱,。這位藝人雙目失明,,心中滿腹《楊家將》的故事,說唱十分流暢,,讓我記憶猶新,。那時,我心想,,藝人是很有能耐的人,,歷史故事,啥都知道,,還會表演,,彈出的音樂如春天山間小溪流水聲,夾雜著鳥兒婉轉的鳴叫聲,,讓人聽得如癡如醉,。藝人賣力地演唱,讓聽眾眼前活生生馳來一位騎馬大將楊六郎,,殺敵場上,,狼煙四起,藝人能讓那么混亂的場面清晰地展現在聽眾眼前,。
那時,,村里甚至沒有電燈,聽鼓書是在微弱的油燈周圍擠在一起湊合著聽,,光線雖暗,,可那樣的氛圍仿佛來到了古代敵我廝殺的戰(zhàn)場上。村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擠在一起聽打鼓書,,小小的場地,巨大的誘惑,,當時打鼓書的場面至今還清晰地在眼前浮現,。
打鼓書傳承了民族經典文化,難怪那么引人入勝。民族經典文化是國粹,,值得弘揚廣大,、時代傳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