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旱船是流行在我國民間的傳統(tǒng)社火形式之一。每逢新春和喜慶佳節(jié),,人們總要把它裝扎起來,,扮演乘船、劃槳角色,,伴以輕快的音樂,,蕩悠在廣場、街頭,、縱情表演,,借以抒發(fā)對美好生活的歡樂感情。
旱船,,是在陸地模擬水中行船而得名,,始于我國南方水鄉(xiāng),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jù)考證,旱船又叫“采蓮船”,,由唐宋宮廷采蓮隊舞演變而來,。旱船的制作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骨架加以裝飾,。有的在船頭塑以龍、鶴,、雞,、魚等祥瑞動物形象,。其裝飾簡繁各異,紙扎,、彩燈,、明鏡、彩綢,、流蘇等,,都用來作為工藝美術(shù)品美化點綴,精巧華麗,,美觀大方,。船中間留出可容一人站立的空間,表演者居船中,,船系其身,然后再著彩服,,裝以假腿,,盤在船前,雙手扶船穩(wěn)舟,,猶如坐在船上,。船形下邊圍著藍布或白布,上邊繪以水紋,,遮住表演者的腿腳,,即可表演。跑旱船一般沒有故事情節(jié),,但均有嗩吶和鑼鼓伴奏,,主要以舞蹈形象表現(xiàn)勞動或愛情生活。表演者一般都是兩人一組,,即一人架舟乘坐,,扮相多為婀娜多姿的女子;一人持槳劃船,多為艄公,、小丑或漁婦打扮,。也有三人一組的,即二人架舟,,一人劃槳,,名曰雙人旱船。表演者均穿軟底彩鞋,,步履輕盈,,靈活自如,表現(xiàn)船兒行進時,,翩翩起舞的優(yōu)美動作,,恰似在水中漂流,。
跑旱船集音樂、舞蹈,、工藝美術(shù),、人物造型、表演藝術(shù)于一體,,所以群眾喜聞樂見,。流行于臨汾一帶的跑旱船,讓人可以不禁想起兩則旱地行船的故事:一是傳說帝堯長子丹朱不肖,,當平陽慘遭水患,,民不聊生,堯王憂心忡忡,,夜以繼日率領(lǐng)群臣救災之時,,他卻勾結(jié)其狐朋狗友,搶坐漁民船只,,笙簧鼓鐘,,聒耳沸天地蕩游汾河,并以武力強逼漁民們將船拖上河岸,,為他們在陸地上來回推船而尋歡作樂,,名日“逆水行舟”。二是吉縣黃河壺口,,素有“水里冒煙,,旱地行船”之說?!都萑尽分休d有:“渴馬奔泉近,,山雷震谷聲,入中不見出,,忽有云煙生”,。“黃河滾滾人壺中,,九折波瀾此地雄,,禹治功成留缺陷,往來舟楫一時窮”等詩詞,,說明壺口水險,,來往舟船到此,必須登陸,,繞岸從沙漠里向前推去再入水行船,。(錫剛)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