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歌的泱泱大國,。詩歌在中華文明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寫出了磅礴氣勢;一句“乘風(fēng)破浪會有時”,,寫出了胸中志向;一句“滿園春色關(guān)不住”,寫出了蓬勃春光;一句“古道西風(fēng)瘦馬”,,寫出了凄涼景象……詩歌是表達(dá)思想,、溝通情感最為簡潔的方式;詩歌是陶冶性情,、升華美感的方式,。那么,,中國的詩歌起源于何處?回答是:臨汾。
先前人們多說,,最早的詩歌是《詩經(jīng)》,。可是,,翻遍《詩經(jīng)》不見《擊壤歌》,?!对娊?jīng)》當(dāng)然不會收錄《擊壤歌》,《詩經(jīng)》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作,,《擊壤歌》是帝堯時期的歌謠,,比之要早得多。清代沈德潛在編纂《古詩源》一書時首選的就是這首詩,,并且在例言里指出:《擊壤》《康衢》,肇開詩聲,。由此可見,,《擊壤歌》其實就是我國的第一首詩歌。
對于這種認(rèn)識,,曾經(jīng)有過爭論,。當(dāng)初編選《古詩源》就是在爭論中論定的,沈德潛認(rèn)為:“帝堯以前,,迫于荒渺,。雖有《皇娥》《白帝》二歌,系五嘉偽撰,,其事近誣,。故以《擊壤歌》為詩?!币虼?,他才堅定不移地將此詩放在《古詩源》首篇。
明確了這個觀點,,我們來看一下《擊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何有哉。
仔細(xì)閱讀可以看出,,中國詩歌一開源就有自我性靈的路子,。這就是,不以權(quán)勢為題旨去奉迎作歌,,而是獨抒心緒,、表述自我情感。這正與《尚書·舜典》中“詩言志,,歌永言”的記載相符合,。“詩言志”,,不是言權(quán)威之言;“歌永言”,,不是詠權(quán)威之言,,而是言自己的心聲,詠自己的性情,??梢哉f,我國的詩歌一開篇就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當(dāng)廟堂高唱贊歌之時,詩歌可以高唱:“帝力于我何有哉!”在古代,,隨著政治的逐漸專制,,宮廷之上已不可言志,不可詠言,,只能看皇帝的臉色行事,,把皇帝的一切行為都看得至高無上?;实劢抵?,要遵旨;皇帝辦事,要謝恩;皇帝朝會,,還要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當(dāng)皇帝的專制遮蔽了大地時,,所幸《擊壤歌》發(fā)出的光芒透出了一道縫隙,,在這個專制的夾縫里生成了蔚為大觀的中華文化。由是,,才能派生出“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扛鼎之作;由是,才能派生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大義之作,。
其實《古詩源》開頭幾首,都是與帝堯相關(guān)的,,緊隨其后的是《康衢謠》:“立我烝(zhēng)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據(jù)說,,這是帝堯治理天下五十年后,,微服私訪,在街巷里聽見的兒童吟唱的歌謠,。立,,為粒,,糧食的意思;烝民,眾民,,很多人的意思;爾極,,帝堯的功德高到了極點;帝之則,帝堯確立的規(guī)則,。
這顯然是說,,讓天下民眾都有飯吃,莫不是你的功德,。什么不知道也可以,,只要按帝堯確定的規(guī)則辦事就成。這代表的詩歌的另一方面,,不管你是誰,只要真心實意為平民辦好事,,大家就會歌頌?zāi)?。帝堯之所以能為大家所歌頌,是因為他欽定歷法,,敬授民時,,破譯了日月輪回的密碼。民眾只要按照他頒布的節(jié)令耕種即可,,這不就是“不識不知,,順帝之則”?由此也可以看出,詩歌誕生之初,,就是民心,、民意的產(chǎn)物。
綜上所敘,,帝堯時期開啟了我國詩歌的源頭,,一首《擊壤歌》帶來了那個年代的社會政治信息,奏響了詩歌的黃鐘大呂,。時光遠(yuǎn)去,,多少有形的物體被歲月淘洗成廢墟,而無形的精神財寶卻代代相傳,、延續(xù)不斷,。《擊壤歌》如山間溪流,,清澈透明,,帶著鄉(xiāng)野中無比鮮活的氣息。
這氣息如甘霖,、如雨露,,滋養(yǎng)著無數(shù)中華兒女的心田,,讓他們的靈魂明凈如碧藍(lán)的天空,閃亮如璀璨的群星,。因而,,中國才會出李白,出杜甫,,才會成為泱泱詩歌大國,。(喬忠延)
責(zé)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