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暗藏玄機,。粗看是黑瓷茶杯,,細看大有乾坤,。一個在旁人看來毫不起眼的黑瓷杯,,卻吸引了許多專業(yè)瓷器收藏愛好者的關注,,因為它承載著我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小小茶盞乾坤大
市民李師傅是一位瓷器愛好者和收藏者,,他收藏的瓷器以臨汾瓷居多,。在李師傅的藏品中,,最讓朋友羨慕的是一件臨汾窯生產的兔毫茶盞。
這件兔毫茶盞斜壁微弧,,胎體厚重,,盞內施滿釉,盞外施釉不到底,,底部露胎處呈褐色,,盞外腹下部的釉因燒制流成水珠下滴狀,釉面的窯變現象明顯。碗口的釉色紅黃相間,,口下釉色呈黃褐色,,從上往下顏色逐漸加深成黑褐色。令人吃驚的是,,這個茶盞不同與其他黑瓷,,內外黑釉,釉面上帶有黃褐色條縷絲紋,,細致緊密,,如同野兔的毛毫,自宋代開始通稱其為“兔毫茶盞”,。
“在拍賣會上,,兔毫茶盞頻頻拍出數十萬元的高價,我這個茶盞買回來后,,每年都有人來尋價,,也已經在十萬元左右?!崩顜煾到榻B,,這樣的精品茶盞可遇不可求,一旦出手可能要花更高的價格才能收藏到另一件,?!?/p>
盞中珍品數兔毫
宋徽宗曾說: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迸R汾瓷收藏愛好者中有數人收藏有兔毫、油滴等珍貴瓷器,,他們收藏的瓷器或完整,,或殘缺,但無論是兔毫還是油滴狀的釉面均異常精美,。
葛培忠?guī)煾凳且幻诵莞刹?,也是瓷器收藏愛好者,十余年間他從工地,、窯址等地撿回瓷片近8000片,,有珍貴的臨汾窯鈞瓷、兔毫和油滴瓷片,。葛師傅曾撿到一個破成數片的瓷器,,是一個油滴釉茶葉罐,他用石膏粘結,,復原成一個可以擺放和觀賞的瓷器擺件,。這件殘損的瓷器,,在幾年前曾有人給出不菲的價格,但葛師傅一直當作臨汾窯標本不予出手,。
葛師傅與身邊愛好收藏臨汾瓷的朋友一直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希望搞一次臨汾瓷展覽,讓更多的人觀賞精美的臨汾瓷瓷器,,了解臨汾瓷悠久的文化,,他多次表示,如果搞臨汾瓷展覽,,愿意無償捐助部分瓷器給展覽機構,。
“油滴釉瓷器非常珍貴,但整體來說比不上兔毫,?!备饚煾到榻B,兔毫茶盞是茶盞中的精品,,經濟和藝術價值非常高,,而且承載著輝煌燦爛的茶文化?!?/p>
茶盞承載茶文化
“宋代是一個極其講究茶文化的時代,,上至皇帝下到士大夫,愛好者眾多,,并且在宋代實行產業(yè)官賣制度,留存有不少茶文化的著作,,把茶文化理論化,。”葛師傅介紹,,茶盞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盞中盛過香氣四溢的茶葉,也承載著我國古老的茶文化,,從斗茶中可見一斑,。”斗茶始于唐代,,興盛于宋,,是有錢而且有空閑的人的一種雅玩,勝負色彩很強,,而且富有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
葛師傅介紹,宋代的茶葉制成半發(fā)酵的膏餅,,飲用前先把膏餅碾成細末放在茶碗內,,再沏以初沸的開水,,水面浮起一層白色的沫,根據白色茶沫的顏色分勝負,,因黑釉茶盞更易于襯托白色茶沫而受到斗茶者的寵愛,。歷史資料記載,宋徽宗也愛好此道,,常與臣屬斗茶,,上行下效,民間斗茶之風隨之盛行,。正因為有這樣特殊需要,,黑釉茶盞就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也由此興起了不少專燒黑盞的瓷窯,。
其中,,以福建建陽窯燒制的油滴、兔毫最為著名,,現在人們常說的“兔毫建盞”就是建陽窯兔毫盞,。
葛師傅查閱大量資料了解到,除福建建陽窯外,,宋代燒制油滴,、兔毫的瓷窯還有定窯、磁州窯,、耀州窯,、鶴壁窯、渾源窯,、臨汾窯,。
并且,通過多年在臨汾窯址和工地撿到的瓷片,,印證了資料所說的內容,。
“我們臨汾瓷窯的產品特別豐富,兔毫,、油滴釉瓷器頗具名氣,。”葛師傅說,,作為山西南部的重鎮(zhèn),,宋代的平陽經濟發(fā)達,物阜民豐,,我們可以想想,,當時這里也盛行斗茶的風氣,但歷史已經遠去,,需要我們整理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讓輝煌而久遠的平陽記憶成為永恒,。”記者張春茂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