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爆發(fā)80周年的日子。記者在采訪資料中尋找有關(guān)抗日的題材,,無意間發(fā)現(xiàn)襄汾歷史文化名村北李村有一戶張姓村民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有家不能歸,,住在村東廟宇。為此,,記者不久前再探北李村,。
據(jù)北李村幾位老人介紹,北李村歷史悠久,,寺廟多達20多處,。傳統(tǒng)建筑分布于村內(nèi)、南門外及東南方向,。原有較集中的石建筑,,包括李牧廟、戲臺(每年四月十八逢會),、文筆塔,、墨林,、魁星閣,南門口娘娘廟(每年二月初五逢會),,東門外庵里,,北門外城里、土地廟,,西門外玉皇廟等,。
村內(nèi)大小廟宇8座,戲臺4座,,抱廳6個,,祠堂9座。但這些建筑大多毀于日寇之手,,現(xiàn)僅存遺址,。
在該村中有一條巷道叫鹽家道,巷子里有一座院落大門朝西,,精細的砌磚,、平整的墻面彰顯了古代建筑工人的精湛技術(shù)。拱形門額上方鐫刻“恩永”二字,,如意蝙蝠鑲嵌在門額的四角,,加上隱蔽“恩永”二字后邊的“福”寓意“五福臨門”,。在門額上方的懸浮雕,,每一個造型都有一個寓意。精美的磚砌斗拱寓意著日子更上一層樓,。
該院的主人張小旦已經(jīng)76歲,。張小旦說,父親8歲時隨同爺爺從山東梁山逃荒來到了北李村,,全家住在村東的大廟里,,如今先輩住過的地方只存在在記憶里?!睆埿〉┙榻B,,爺爺和父親體魄健壯,都是干農(nóng)活的一把好手,。農(nóng)閑時,,施展祖?zhèn)鞯哪竟な炙?,沒過幾年,,手里積攢了些糧食,便花了三石八斗麥子買下了這座宅院,。父親告訴他,,宅院是從北李村鹽商李家手中購買的,,當時李家先建的南房,是土木結(jié)構(gòu)的二層樓,;后建的東西廂房,,北房的材料也已經(jīng)備好。不知什么緣故,,李家將該院出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主人舍棄將要完工的大院,至今仍是村里人難以解開的謎,。正當全家準備入住時,,日本侵略者占領(lǐng)了襄陵,到了北李村后選中了他們家的這座宅院,。這些鬼子抓差做苦役,,就地取材,在北房基礎(chǔ)上建了一座炮樓,,成了全村的制高點,。父親說“院子里住的是邊村(鬼子的名字)的部隊”,從此一家人只好住在村東的廟宇,。
“這個院落是買得早,、住得遲?!睆埿〉┱f,,解放后全家才搬進這里居住,生產(chǎn)隊拆了炮樓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是張家拆除的,,1958年大躍進時,這里又成了全村的公共食堂,。在三年自然災(zāi)害時期,,為了生存,他們將南房二層以上廊棚拆除,,用木材換取了生活必需品,。
東西廂房的基礎(chǔ)還保留著原狀,上部的精美木雕和精湛建筑藝術(shù)只留下美好的記憶,。
記者王隰斌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