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愧“五千年文明看山西”,,三晉大地上到處是文化積淀,,到處有講不完的故事。位于臨汾城東南方向20公里的襄汾縣鄧莊鎮(zhèn)新民村,一個不足三百口人,、四十五戶人家、全村都姓章的小村莊卻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
新民村,,原名叫墳里村。最初的先民其實就是給皇家看護墳墓的一章姓人家,?!镀疥柛尽飞显涊d著這座墳墓,漸漸地看墳人家延續(xù)成一個村莊,,就叫墳里村,。改名是后來的事:村里有一位紳士名人叫章立業(yè),他從私塾先生做起,,德才兼?zhèn)?,解放后擔任襄陵縣副縣長。在任上,,他覺得“墳里”村名有失大雅,,當時全國剛剛解放,人民獲得新生當家作主,,由他提議,,就把“墳里村”更名為“新民村”了,。
追溯村名就不得不考究一下村子東南方向三百余米處的一座大墳冢。
這座大墳冢占地面積約600余平方米,,地表呈圓形封土,,直徑約30米,殘高約10米,。墳冢的西側(cè),,曾建有一座富麗堂皇、高大雄偉的神廟,,即祭祀獻殿(據(jù)村里老人回憶,,解放初期臨汾從德國引進面粉機器磨,要建大個廠房,,那時候,,還沒有鋼筋混凝土建筑材料,于是就看上了該廟祭祀9獻殿的大梁,,祭祀獻殿就這樣成了臨汾面粉廠高大廠房的“儲備庫”,,現(xiàn)遺跡尚存),再由東向西,,是一條秦磚鋪就的200米長,、20米寬的東西向甬道;甬道兩旁依次面對矗立著石人,、石馬,、石羊、石獸,、華表,、石獅各一對,排列整齊,,雕刻精細,,神態(tài)逼真。石人(名曰翁仲)為南武北文,,身高八尺余,;石馬、石羊,、石獸均為南雄北雌,。筆者曾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游訪十三陵,兩地陵墓雖然為同一年代(明十三陵1409年—1644年修建,,朱濟燁生卒1379年—1407年),,同樣陳跡石人石馬,寬闊甬道,,但是十三陵的石人,、石馬雕刻神態(tài),、工藝遠不如此,大小也略遜一碼,。相比,,高平懷簡王墓高大壯觀的石質(zhì)華表,,更是獨樹一幟,。新民村的古建筑大都早已變成陳跡,唯只有石人,、石馬600余年還站在那里死守硬候,,見證著歲月更替。
然而,,令世人無不遺憾的是,,時光剛剛進入二十一世紀,新民村祖祖輩輩人引以自豪的石人,、石馬,、石羊、石獸,,幾夜之間不翼而飛,,寒冬時日,封凍的耕地上空留了幾個大坑,!曾經(jīng)蔚為壯觀的神道,,只留下一對不起眼的石羊在原地堅守。村民無奈只好把石羊“牽”到村里的學校操場,,再挖坑掩埋起來,。
村民納悶的是,碩大無比的石華表怎么也能被盜走呢,?當今村里的老者,,也對北側(cè)早已消失的一尊石華表無印象,只在原地留下一米長,、六棱形的華表身子一段,,橫倒在遺址處。即便只有這么一截兒,,但足有幾噸重,,在原地躺了幾輩子了,祖祖輩輩在此處耕種,,盡管礙手礙腳,,但是從沒有人想著挪走。南側(cè)這尊近十米高,、兩庹(tuǒ,,約合5尺)粗,、十分罕見的大塊頭,歷經(jīng)600余年,,不偏不斜,,傲然于立,見證著人間滄桑,。
然而,,禍不單行。在其他文物相繼被盜的10年后,,2014年冬天,,盜賊借著天寒地凍、西北風呼嘯,、村民待在家里很少出來活動,,利用三四個夜色,分兩次盜走了矗立在曠野達600余年的華表,。
這里就是省志,、府志、縣志里都有記載的“平陽懷簡王墓”,。該墳墓曾屢屢被盜,,墓主為平陽懷簡王朱濟燁,晉恭王之子,,封平陽王,。
前些年,文物部門進行了搶救發(fā)掘,,出土的謚冊上記載,,墓主為生前封為“高平”王、死后追謚“懷簡”的朱濟燁,。
朱濟燁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三子朱棡(gāng)的第二個兒子,。
明洪武三年(1371年),朱棡被封為晉王,,洪武十一年(1379年)前往封地山西,,治駐太原城。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朱棡死,,其長子朱濟熺襲封了父親的爵位,,為晉王。永樂元年(1403年),,朝廷封朱棡的二兒子朱濟燁為高平郡王,,三兒子朱濟熿為平陽郡王,他們的王府都在臨汾城,即今朝殿巷,。
當上晉王的朱濟熺,,不久就遭其三弟平陽郡王朱濟熿的構(gòu)陷,永樂十二年(1415年)被奪爵位,,朱濟熿前往太原當上了晉王,。下了臺的朱濟熺被朝廷安排留在平陽城,住在他的大兒子,、新封的平陽郡王朱美圭府上,。宣德二年(1427年),朱濟熺得以平反,,但朝廷并沒有安排他重返晉王之位,,而是由其子朱美圭前往太原襲封晉王,。朱濟熺一直住在臨汾城,,宣德十年(1436年)死后葬于今堯都區(qū)土門鎮(zhèn)墳上村,俗稱“晉王墳”,。
老三與大哥爭奪晉王之位鬧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老二朱濟燁自始至終沒有參與,而是在平陽府城安安穩(wěn)穩(wěn)做他的晉府高平懷簡王,。永樂五年十一月初九日,,朱濟燁薨(hōng),年29歲,。無子,,封除,葬于今襄汾縣鄧莊鎮(zhèn)新民村,。
朱濟燁死后,,沒有人祭奠他,只有姓章的侍衛(wèi)每日忠誠地陪著他的墳墓,,以報知遇之恩,。這樣過了兩年,皇帝終于明白了他的冤情,,他的直言敢諫完全是一片忠心,,并非反叛朝廷。真相雖已大白,,但后悔莫及,,就追封他為“懷閔王”,意在懷念憐憫他,,并舉行隆重儀式重新安葬,,批奏章姓人為他看守陵墓。
隨著時間的推移,章姓人不斷繁衍生息,,就形成了現(xiàn)如今一大家子都姓章的小村莊,。
現(xiàn)在臨汾城內(nèi)西北隅有“朝殿巷”之名,就是因為這里是當年朱濟熿和朱濟熺,、朱美圭先后住過的平陽王府所在地,。
所以,葬在堯都區(qū)劉村晉王墳的是老大,,葬在襄汾縣新民村的是老二,。老三因誣告老大獲罪,史書上就沒有記載他死后葬于何地,。
新民村地處丘陵地帶,,陽光充足,空氣清新,,土地肥沃,,五谷豐稔,可耕可居,,怡馨養(yǎng)人,。今天看來也是一方令人留戀向往的風水寶地。今天,,新民村同全國千千萬萬個鄉(xiāng)村一樣,,在黨的“三農(nóng)”政策的指引下,日子逐漸好了起來:新民村從村容村貌到村民生活水平,,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安裝了自來水,架起了路燈,,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F(xiàn)在是家家住磚房、看彩電,、騎摩托,、有存款。不少家庭住上了樓房,,購買了汽車,,安裝了暖氣,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文/章云芳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