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非遺 學傳統(tǒng) 領(lǐng)略家鄉(xiāng)魅力
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手握刷子、輕蘸顏料、順時針畫圈……刻于木板的圖案逐漸顯現(xiàn)于麻紙,,一張張“素印”年畫從指間流轉(zhuǎn)而來,。
始于隋唐、擴于五代,、興于宋金,、盛于元明……根植于臨汾的平陽木版年畫驚艷著時光,,記錄著歷史的滄海桑田,,彰顯著堯都文化的源遠流長。
觸摸穿越千年的精美,,感知非遺文化的精粹,。5月6日—7日,臨汾晚報小記者團約會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60名小記者先后體驗平陽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了解非遺傳承人趙國琦為傳承傳統(tǒng)藝術(shù)所付出的艱辛,領(lǐng)略家鄉(xiāng)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觸摸非遺 探尋年畫足跡
對于小記者而言,,非遺項目仿佛陽春白雪,顯得高冷,、遙遠又神秘,。當他們真正走進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時,一幅幅色彩艷麗,、內(nèi)容豐富的傳統(tǒng)年畫透露著濃濃的生活氣息與勞動人民的精神追求,,頓時拉近了他們與這一非遺項目的距離。
置身于藝術(shù)海洋,,小記者興奮地東瞅瞅,、西望望,感覺眼睛都看不過來了,。你們看,,這三幅年畫有什么特別之處?”趙國琦將他們的思緒引入眼前的畫作,他娓娓道來平陽木版年畫的起源,,宋金時流傳下來的木版年畫《義勇武安王位》《四美圖》《東方朔盜桃》,,都標有平陽雕印字樣,是我們最早的民間版畫,。而平陽是我國民間木版年畫最早的發(fā)祥地之一,,有言為‘版畫之頭,,平陽啟之’?!薄笆ト斯Φ聜魉暮?,儒學精華照五洲?!贝┧笤诋嬜髦g,,一名小記者被一幅人物年畫深深吸引,隨之大聲讀出畫中的對聯(lián),。趙國琦便以此為題,,讓大家猜猜對聯(lián)為誰所寫,即畫中人物是誰,。小記者們饒有興趣地從“儒學”二字進行判斷,,有人高呼“孔子”,有人則認為是孟子,。
趙國琦笑瞇瞇地揭曉畫中人物是孟子,。他從孔子與孟子的區(qū)別講起,延伸至平陽木版年畫的觀賞性與實用性,。創(chuàng)作時,,年畫融合歷史典故、戲曲故事,、民間傳說與現(xiàn)實生活,,滿足人們物質(zhì)和精神的需求,并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是研究黃河流域文明的重要藝術(shù)形式之一。
為了拯救這一瀕臨消逝的非遺項目,,趙國琦的爺爺趙大勇傾其一生致力于搜尋,、收藏、整理,、復(fù)制平陽木版年畫,。如今,趙國琦秉承堅守之心,,為傳承平陽木版年畫做著不懈的努力,。
聽罷趙國琦與爺爺?shù)墓适拢∮浾邆兩钌顒尤?,一種責任感油然而生:臨汾歷史文化遺產(chǎn)閃耀于世,,還有許多等著我們?nèi)ネ诰颉l(fā)揚?!?/p>
延續(xù)傳統(tǒng) 守護文化血脈
平陽木版年畫因廣泛深刻的表現(xiàn)內(nèi)容,、精湛優(yōu)美的表現(xiàn)技巧、深邃久遠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我國繪畫史上譜寫了光彩奪目的華章,。如今,盡管它已失去昔日的輝煌,,但依然承襲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在趙國琦的指導(dǎo)下,小記者體驗平陽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感受這一非遺藝術(shù)“活”的靈魂,。
只見,趙國琦左手輕壓住木版的一角,,右手握住刷子蘸滿特制的顏料,。他按照順時針畫圓的方式,將顏料慢慢沒過木版的線條,,隨后快速將一張麻紙鋪于版上,,用平規(guī)繼續(xù)“畫圓”,再使用雙手將麻紙掀開,,網(wǎng)絡(luò)游戲《植物大戰(zhàn)僵尸》中的卡通人物頓時躍然紙上,引得小記者們連連拍手叫好,,愈發(fā)想自己嘗試一把,。
“看似簡單,怎么操作起來這么難!”小記者梁舒寧剛一上手,,就驚叫“不好了”,。原來,鋪上麻紙后,,她一時緊張,,竟忘記剛才趙老師傳授的竅門,用平規(guī)胡亂擺弄一陣,,結(jié)果印制出來的圖案有些地方墨色過重,,有些地方又過淺。其他小記者隨即給予她鼓勵,,她也大方分享自己的心得:刷木版時,,一定要將顏料涂抹均勻,按照畫圈的方式進行,?!苯酉聛恚∮浾邆円灰簧锨绑w驗,輪番一展身手,。有的用力過猛,,不是將墨汁噴在自己臉上,就是將麻紙弄破;有的忘記了“麻紙只能放一次”的叮囑,,將麻紙在已抹上顏料的木版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印制出來的“小黃人”“向日葵”僵尸”等變了形……雖然印制出來的作品多少有些瑕疵,但大家覺得這次體驗非常完美,,有著非同一般的感受,。
當許多小記者拿著印好的作品四處“顯擺”時,還有一小撥小記者等著印制孔子像,?!翱鬃酉竦哪景孑^大,線條較多,,相比卡通版畫難度要大一些,。”終于輪到自己登場了,,小記者常丹陽激動不已,,用傳統(tǒng)技藝印制傳統(tǒng)年畫,能夠更好地體會非遺文化的傳統(tǒng)味道,?!痹谟≈七^程中,小記者們情不自禁地贊嘆著古人們的智慧與心血,,從心底生出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懷。小記者梁嘉琪深有感觸: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正面臨消失,,我們應(yīng)該好好繼承和傳承,,讓非遺文化綻放光芒?!毙∮浾叩臎Q心讓趙國琦倍受感動,。他說,非遺保護,,文化傳承,,需要“久久為功”。傳承的不只是技藝,,更是盎然的生命力,,還有做人做事的規(guī)矩。
記者李靜 祁欣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