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公元前453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guān)系作為公室的屏衛(wèi),。而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
到晉成公時以“宦卿之適子而為之田,,以為公族”,趙盾又將各家異姓大夫代為公族,,晉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對于作亂的異姓卿大夫沒有可靠的制約力量。
晉文公,、晉襄公時,,狐、趙,、先,、郤、胥等氏頗有權(quán)勢,,以后又有韓,、魏、欒,、范,、荀氏等強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晉國政局。經(jīng)過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范,、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并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wù)f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zhàn)為日后“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chǔ),。
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余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司馬光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作為春秋與戰(zhàn)國的分界,。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晉國徹底滅亡。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
“三家分晉”成為了中國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年代的分界點,,戰(zhàn)國即由此起始,。宋代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光撰《資治通鑒》,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記載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同時也標(biāo)志著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推動了封建制度的確立。
這正是:韓趙魏家分三晉,,春秋戰(zhàn)國成轉(zhuǎn)折;合久必分分必合,封建制度顯雛形,。 錫剛
責(zé)任編輯:柏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