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4年12月19日下午,由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和臨汾日報社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座談會在臨汾日報社舉行,。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郭景旭,、臨汾日報社總編輯王庚星及10余位堯文化專家參加了會議。
《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是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合心撰寫的一篇對“最早的中國”進行探源的歷史文化散文,在臨汾日報上發(fā)表后,,引起了廣大堯文化專家的關(guān)注,。座談會上,劉合心介紹了撰寫《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的起因,、構(gòu)思及文體特點,。各位專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認為整篇文章以史料為依據(jù),,以考古為佐證,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有破有立,層層推進,,使陶寺遺址是“最早的中國”存在著不可置疑的雄辯性,。文章是作者長期以來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要觀點的集合,通篇充滿了史識,、識力與擔當,,洋溢著說真話的力量,讀起來讓人有一種解惑與舒心的感受,。大家認為,,此舉是弘揚堯文化,對青少年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臨汾軟實力的重要舉措,顯示了一個有良知的文化人的歷史擔當,。 記者劉晚 郭璞 記者閻銳鵬
為五千年文明史搖旗吶喊
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 劉合心
說起寫作的目的與動因,,正如文章的第一部分所說的“茲事體大?!蔽覀冎袊迩甑奈拿魇?,卻被國外學術(shù)界縮短了兩千年,我困惑,,亦痛心,。
要探尋中國歷史的源頭,必須拿出相應的證據(jù),。為了更好地宣傳堯文化,,使其更加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為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搖旗吶喊,,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創(chuàng)作沖動,并行諸筆端,,寫下了《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
本篇文章除導語外分8個板塊,中心思想,、主題就是題目,。我將其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講“為什么”,,即“文明探源,,匹夫有責,茲事體大”,,講探源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講“是什么”,即“關(guān)鍵詞”和“陶寺考古”兩個板塊,,講中國的源頭在哪里,;第三部分講“憑什么”,從“最早的中國”“關(guān)于古中國”“多元一體的道路”到“神話傳說”,,講與探源關(guān)系密切的幾個問題,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第四部分講“怎么辦”,即“責任與使命”,,講陶寺在臨汾,,臨汾該怎么辦。
整篇文章的特點:一是散文體,,既非學術(shù)論文,,亦非記人敘事散文,,而是歷史文化散文。二是“輻輳”式結(jié)構(gòu),,即圍繞“中華文明探源”一條主線,,多個角度展開論述,既相互聯(lián)系,,又獨立成篇,。三是重考古。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史料記載與考古結(jié)合的“二重證據(jù)法”,,而考古資料是最重要的,。四是細剪裁。
目前堯都是堯文化傳說最密集的地方,,陶寺考古是最權(quán)威范本,。為了將文章寫得更加豐厚,事實確鑿,,我廣選素材,,合理剪裁,權(quán)當是為大家研究堯文化,、研究“最早的中國”拋磚引玉吧,。
提升文化軟實力 打響堯文化品牌
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郭景旭
整篇文章是作者長期以來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入研究和思考所形成的重要觀點的集合,邏輯性強,、思辯性強,、史料豐富、條理清晰,、說服力強,,有較高的學術(shù)價值,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提升我市文化軟實力,,打響堯文化品牌,促進全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堯文化研究人員要以此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重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要指示,擔當歷史責任,,推動文化自信,,切實履行好地方文化工作者應盡的職責。
各縣(市、區(qū))思想宣傳部門要守土有責,,共同為研究弘揚堯文化做出應有貢獻,。
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臨汾日報社總編輯 王庚星
《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一文談到8個問題,特別是有關(guān)“最早中國”“古中國”“多元一體”“陶寺考古”和“神話傳說”等話題,,均涉及到中華文明探源的重大研究課題,,也是史學研究者和國人關(guān)心關(guān)注的熱點問題,同時也是眾說紛紜爭論不休的長久話題,。作者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和武斷地拿出結(jié)論,,而是依據(jù)翔實的史料和考古成果,把一個個問號拉直,,讓讀者生發(fā)出一種撥云見日,、心頭一亮的感覺,也使作者的見識和見地有了獨具一格的魅力,。
從《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我想到一個問題,作為一個文化人的劉合心先生,是在通過自己的文化自覺,、文化擔當,在不斷地向文化的深層次探源和挖掘,他用自覺的行動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
我們現(xiàn)在都在說要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而沒有文化人的自覺就不會有國人的自信,所以說我們臨汾的文化人更應該有這份歷史的責任感,在這一點上劉合心先生走在我們每一個文化人的前面,。
我們新聞工作者應該向他學習,用自身的自覺行動和默默奉獻,為文化自強做出一份貢獻,。
呼吁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
堯都區(qū)文物旅游局書記 高樹德
應邀參加臨汾市人大原主任、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劉合心先生創(chuàng)作的《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一文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暢所欲言,表明自己觀點,,從不同角度評價了劉合心先生為堯文化正本溯源和考證中華文明源頭所做的貢獻,。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用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召下一代堯都人,,重視傳統(tǒng)文化、弘揚源頭文化,,呼吁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堯文化的開發(fā)研究獻計獻策,,為堯都平陽的發(fā)展添磚增瓦,。
堯陵是堯文化的重要載體,我作為旅游戰(zhàn)線的一名工作者,,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市的堯帝祭祀大殿土建工程已全部完成,。堯帝祭祀大殿是中國堯帝陵景區(qū)修復開發(fā)建設(shè)二期工程的核心,是堯帝陵景區(qū)祭祀?yún)^(qū)的標志性建筑,。
劉合心先生的文章指出,堯都就在平陽,而堯陵就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見證,。經(jīng)過幾年的修復建設(shè),,隨著二期工程的竣工,堯陵景區(qū)一定會建設(shè)成為歷史研究,、旅游開發(fā),、祭祀拜謁的堯文化勝地。
對于宣傳和提升臨汾的歷史文化地位很有意義
山西師大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副教授,、博士 仝建平
劉合心會長的文章《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是作者多年思考的結(jié)晶,。從選題來看,與國家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相吻合,,是關(guān)乎中華文明發(fā)展歷程的重大問題,,且對臨汾歷史地位的考察具有重大的文化意義。
他依據(jù)考古材料(陶寺的宮殿,、手工業(yè)區(qū),、觀象臺等遺址)、文獻追記(“堯都平陽”),、富集的相關(guān)神話傳說,,依照中華文明起源“滿天星斗”逐漸發(fā)展形成聚落國家的理論,立足陶寺遺址的一系列考古發(fā)現(xiàn),,突出證明最早的中國就在現(xiàn)在襄汾陶寺一帶,,最早的堯都就是襄汾陶寺,大約距今4500—4600年左右,。與夏商周斷代工程初步確定的夏代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相比,,將中華文明提前四五百年,與“五千年華夏文明”相吻合,。
至于堯都區(qū)和襄汾縣關(guān)于“堯都”的爭論,,其實大可不必,拋開現(xiàn)代政區(qū)概念,,在堯舜時代,,今天的陶寺和堯都區(qū)距離很近,屬于同一區(qū)域,,因此西晉始修堯廟,、蒙古時期敕修堯陵,后二者都在今堯都區(qū)境內(nèi),。作者頗具新意地提出“三堯”(堯都,、堯廟、堯陵)概念,,認為對堯文化的研究和開發(fā)不僅僅是堯都區(qū),、襄汾縣的事,,理應是全臨汾市的文化大事,應該引起臨汾市主要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形成長效機制,。
這篇文章反復強調(diào)考古資料的重要性,立論科學,,材料翔實,,文筆流暢,對于宣傳和提升臨汾的歷史文化地位很有必要,,既可將中華文明在四千年基礎(chǔ)上繼續(xù)往前推,,亦可展現(xiàn)地方文化學者對臨汾歷史文化的深情與摯愛,對于中華文明史及山西歷史文化探索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文化價值,。
中華文明的源頭起源于臨汾
臨汾市委黨校副教授,、《山西黨校報臨汾版》總編輯 石耀輝
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里?換句話說,,就是“何處最早的中國,?”讀過劉合心先生的這篇新作之后,心里感覺敞亮了許多,。
近年來,,由于興趣所致,同時也是工作需要,,我得以經(jīng)常拜讀和借鑒劉先生的研究成果,。
這其中有早期的《歷史的星空》《源頭集》,還有最新結(jié)集的《我的文化梳理》,。這篇剛剛出爐的《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最新思考,可以說是作者多年潛心研究歷史文化特別是堯文化的一篇力作,。
關(guān)于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目前的主流認識雖然將文明源頭指向了襄汾陶寺。正如作者文中所述,,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把中華文明比作一棵參天大樹,,各地史前文化是這棵大樹的根須,而陶寺所處的晉南一帶則是“中國文化總根系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直根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指出:“顯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核心在中原形成開始于陶寺遺址,,經(jīng)二里頭遺址至商時期確立,,西周時期得到鞏固?!钡捎谖覀兊奈幕麄髁Χ炔蛔?,這一主流認識至今沒有能深入人心,。同時,一些明顯錯誤的觀點反而甚囂塵上,,這其中不僅有河南偃師二里頭的“最早的中國”一說,,還有運城的“古中國從這里起源”一說。作者雖生于河南,、長在運城,而且也長期在運城工作,,但能夠做到實話實說,,這也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所秉持的“從道不從君”的學術(shù)操守。這篇文章以中華文明探源為核心,,采用了一種“輻輳”式的寫作方法,,通過陶寺考古、最早的中國,、關(guān)于古中國,、多元一體的道路、神話傳說等小節(jié),,娓娓道來,,從而讓讀者自己得出中華文明起源于臨汾,起源于陶寺的結(jié)論來,。
厘清“源”與“流”的關(guān)系
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 霍文鋒
我認真地拜讀了文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劉合心先生又一部厚積薄發(fā)的力作,,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長期的對堯文化的深入研究與深厚思考,不會寫出這樣有深度,、有力度的文章來,!對此,我略談以下幾點看法:一,、文中將陶寺考古成果與河南二里頭考古成果作了類比,,分析了其“源”與“流”的關(guān)系,陶寺是“源”,,二里頭是“流”,。二、以史料為依據(jù),,對“中國”的概念進行了精辟論述,,對中國的地理位置給予準確的定位,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逐步推進,,使陶寺遺址是“最早的中國”的結(jié)論存在著不可置疑的雄辯性。三,、不困于自己是運城人的情結(jié),,從地域歷史、考古角度,,對運城的“古中國”論提出質(zhì)疑,,進行了否定,并提出建議,。四,、分析了中華文化“根”與“流”的關(guān)系,得出了“根”在何處的結(jié)論,。
總之,,文中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與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尤其是文中提出的“當務之急是把考古成果從田野里,、書案上‘解放’出來,使之更好地同地方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建設(shè)結(jié)合起來,,實現(xiàn)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有關(guān)部門要抓緊申報陶寺國家遺址公園,,發(fā)揚光大陶寺考古成果”,,這正體現(xiàn)了作者“扛起堯文化大旗”的責任與使命,其良知,、擔當和勇氣令我們欽佩,。
文明源頭 薪火傳承
臨汾一中高級歷史教師 李國鋒
劉合心先生在《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一文中,首先肯定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和探源工程對于中華文明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性,,正本溯源,,把最早“中國”的概念定格在陶寺文化遺址,并確定了堯都,、堯廟,、堯陵“三堯文化”新概念取代堯居、堯廟,、堯陵的傳統(tǒng)觀念,,使人耳目一新。第二,,用“最早的中國”,、陶寺考古、多元一體的道路,、神話傳說等大量篇幅說明國家的出現(xiàn),、文明的源頭在陶寺,,把史前文明的時間順序以考古的證據(jù)、文獻資料,、神話傳說加以整理,,把中華文明的源頭推進到大約4300年至4600年。
第三,,扛起堯文化的大旗,,敢于擔當,用他自己的話說,,“為5000年文明史搖旗吶喊,,擔當起歷史的責任和使命?!鼻耙欢螘r間,我專門拜訪了劉合心先生,,虛心請教,,初步了解了堯文化的來龍去脈,受益匪淺,。并接受了劉先生寫的專著《我的文化梳理》《歷史的星空》及光盤的饋贈,,這對我從事歷史教學與研究工作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
如何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鄉(xiāng)土文化薪火傳承,、承前啟后是我考慮的主要問題,。目前,國家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重視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fā)和社會綜合實踐活動。最近,,我?guī)ьI(lǐng)我的研究性學習小組,,參觀考察了堯廟、堯居和曲沃晉國文化博物館,,對相關(guān)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采訪,搜集了大量的資料,,為以后我校開展堯文化和三晉文化的課程開發(fā)初步奠定了基礎(chǔ),。
作為生活在本鄉(xiāng)本土的堯都人,有責任有義務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國家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會更加重視,。相信隨著人們對陶寺遺址開發(fā)與研究的逐步深入,,最終會證明“最早中國”的出現(xiàn)、文明的源頭在臨汾,、在陶寺,。
劉合心與同事研究堯陵修復事宜
讀史寫新篇創(chuàng)作不“收官”
省作協(xié)會員、臨汾日報社高級編輯 王燕
此前,,劉合心先生著作《我的文化梳理》面世,,他將這部大部頭稱之為“收官之作”——十多年間,他共寫作出版了《中國的源頭》《歷史的星空》《這些臨汾人》《源頭集》和《在人大主任崗位上》等8本書,,堪稱高產(chǎn)作家,。在出版之時,我應約就此在本報發(fā)表了《情系帝堯擊壤歌——劉合心〈我的文化梳理品讀〉》一文,,寫到“史海覓珍,,歲月留痕,歌以詠志,,文以載道,。我們并不把這部《梳理》當做‘收官之作’,且待來年一睹作者的新開篇,!”果然,,日前,劉合心先生的新作《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在本報刊出,,嚴肅的主題,,豐富的內(nèi)容,論文的架構(gòu),,散文的筆法,,引起讀者的關(guān)注。作為一個作家,,創(chuàng)作是不會“收官”的,,作為一個專家,他在堯文化的研究上也是不會“收官”的,。
劉合心先生的故里在運城,,乃關(guān)公故里成長之人,又在帝堯之都的臨汾“為官”多年,,頗得關(guān)公文化及堯文化的滋潤,。置身于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大語境中,他對弘揚堯文化,,對宣傳三晉文化,,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情有獨鐘。他到臨汾工作后,傾力于堯文化的研究,、宣傳與開發(fā),,燒了“三把火”——一是倡導舉辦了影響深遠的中國·臨汾首屆堯文化高層論壇;二是力主修復了堯陵,;三是精心推出了大型音樂舞蹈史劇《堯頌》,,為弘揚堯文化翻開了新的一頁。
他既是弘揚堯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又是躬身一線的踐行者,。為了考察陶寺遺址,他屢屢在節(jié)氣當天起大早專程趕赴陶寺,,在古觀象臺上觀測日出,。在此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探源的奧秘,并廣為宣傳,,讓我們確信了那個四五千年的帝堯的朝代與城郭在陶寺,、在臨汾存在的史實!
識力與擔當
襄汾縣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 高建錄
《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是劉合心先生繼一系列歷史文化散文之后又一篇極有價值和分量的力作,。文章以隨想與漫談的形式說事,,以散文的筆法行文,環(huán)環(huán)相扣,,娓娓道來,通篇充滿了史識,、識力與擔當,,洋溢著說真話的力量,特別有質(zhì)感,、有筋道,,讀起來讓人有一種解惑與舒心的感受。
劉合心先生是我市一位德高望重的領(lǐng)導干部和文化學者,,為臨汾的歷史文化做了太多的事情,。從《中國的源頭》《三晉的源頭》《臨汾的源頭》等源頭系列文章到《藏山辯》《綿山辯》等,再到這篇《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都體現(xiàn)了他淵博的學識和深厚的識力,。
近些年來,中國史學界和思想界,,在取得成果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呈現(xiàn)出一種眾聲喧嘩、浮躁淺薄和急功近利的景象,。比如好大喜功,,阿Q精神,捕風捉影,,拼湊論據(jù),,爭古代名人,,爭歷史地標。地方長官靈機一動,,想辦什么文化工程,,想要什么名人效應,就有一班人違背常識,,不顧事實,,八方尋跡論證,四處招搖撞騙,。
還比如,,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鑒別,沒有揚棄,,沒有開放的態(tài)度,。認為傳統(tǒng)的東西都是國粹,都是好東西,。不懂得中國文明發(fā)展的形態(tài),,只有在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的比較和對照下才能堅實而充分地建立起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只有與當代文化相結(jié)合,,中國文化只有與世界文化相結(jié)合,,才能煥發(fā)青春和活力。
劉合心先生對一些地方的自以為是和有些人的任性,,總是如骾在喉,,需要一吐為快。他自小在運城長大,,又長期在運城工作,,但他以文化人的擔當和不為家鄉(xiāng)諱的勇氣,在文章中對河南二里頭言稱所謂“最早中國”,,對運城宣示所謂“古中國”,,講實情,說真話,,有理有據(jù)予以否定,。
在他的身上,讓人似乎可以看到司馬遷的影響,,可以想到那位力證“釣魚島是中國領(lǐng)土”的日本歷史學家井上清,。
《中華文明探源隨想錄》意義重大,影響廣泛,。我們將組織全縣的三晉文化研究會同仁和史學愛好者,,認真學習討論,結(jié)合實際,正本清源,,力推陶寺遺址的開發(fā)利用,,為挖掘搶救宣傳弘揚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