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眺河上公德山
臨汾新聞網訊 沒有泰山的雄渾偉岸,亦乏華山的陡峭奇險,,倘若堆放進迤邐群山,,便有“泯然眾人矣”之嘆。但小有小我,,立足于一方,,就有了一方氣象,勘定了一方乾坤,。不遠處望去,,那強健的體魄,讓人心中涌動起小小的壯觀,,那渾身的披蒼染翠,,倒更覺得青蔥可愛了。倘遇到云霧在山頂繚繞,,一個個小山頭若隱若現(xiàn),,倒如天上的仙境一般,叫人心向往之了,。
這就是……叫人怎么稱呼它呢?明嘉靖《翼城縣志》稱它為八寶山,,又說,“漢文帝時,,河上翁隱此,,至今土人呼‘河上翁堆’。盤踞八里,,兀然突空,。”就是說,,當?shù)厝私兴昂由衔潭焉健?,是否應是它的乳名?
民國十八年《翼城縣志·山川》說的稍明白一些——“八寶山,,在邑東北三十里,山有八峰,,因名八寶山,。相傳漢文帝時,河上翁隱居于此,,故又名河上翁堆山,,今其上有廟存焉?!眱刹靠h志都提到河上翁,亦稱河上公,,據(jù)晉葛洪《神仙傳》記載:“河上公,,西漢人,莫知其姓名,。相傳漢文帝時筑草庵于河濱,,時人稱為河上公。帝好讀《老子》,,有不解處,,時人莫能道之。聞其解《老子》義旨,,即親往問之,,授帝素書二卷,囑熟研之,,質疑即解,。”
這里似乎說的是河上公在黃河岸邊筑庵而居,。而在翼城八寶山隱居,,那應該是河上翁晚年的事了。在翼城,,確鑿存在漢文帝尋訪河上翁的事件,。據(jù)傳,漢文帝為代王時,,薄太后跟從他去太原的路上,,聽說河上翁深研老子的道德經,隱居在翼地八寶山中,,便枉駕訪求,,行之城西,衛(wèi)士欲飲無水,,薄太后取下頭釵插地,,祝天得泉,,果然泉水汩汩冒出,此地便叫作感軍村,。后來,,感軍村為紀念此事,修建漢文帝廟和四明牌坊,,牌坊四面鐫刻匾額為:“河上高風”“訪賢古跡”“漢文崇德”“慈后神泉”等文字,,可見均與此事有關?!兑沓强h志·城邑》載:“今午寄村南,,距里許,為漢光武帝太子駐蹕處,,雉堞宛在,,勝跡猶存?!鼻矣斜贋樽C,,可見此事不虛。
但八寶山,、河上翁堆山怎么又叫成了河上公德山呢?
原來山下有一個史伯村,,本村劉姓居多,相傳,,漢代有一位劉公德,,在八寶山隱居,研修道德經……結果這個傳說與河上翁不謀而合,,人們便把八寶山改稱為河上公德山,。是否這個劉公德就是河上翁呢?也許傳說的本身就是答案,也許不是,。沒有專家專門研究這個問題,,姑且存疑。
但河上公德山遠沒有這么簡單,。近幾年有研究和文化的學者一直在尋找“和圣”史伯的隱居地,,通過在全國尋訪,一路找到了河上公德山下的史伯村,。史伯,,即西周末期的太史伯陽父,曾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著名觀點,,開啟了中國式的哲學之路,成為“和”文化的開山鼻祖,。有學者研究,,伯陽父在西周分崩離析之際,,很可能去了日漸強盛的晉國,隱居在八寶山一帶,。
河上公德山,,能接納如許高士隱居,足見其氣度不凡,。一個個高人都為這座山染上了神秘的色彩,,披上了金碧耀眼的外衣。
河上公德山曾是道教,、佛教圣地,,山頂曾建有神山寺、真武廟,、鐘鼓樓,、寶塔等眾多建筑。這些建筑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萬歷年間,,清代,、民國時期均有重修和增建,香煙氤氳裊裊,,誦經念佛不絕,。直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所有寺廟,、道觀毀于戰(zhàn)亂,,僧道遣散,眾神歸天,。河上公德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系翼城之文風,乃天然之文峰,,自古“有真人隱士,,修心養(yǎng)道,祀奉佛祖,,登仙界以成正果者也,。”漢文帝同母薄太后至此山,,由是建廟祀神,,千百年不絕。山頂寺廟遺址面積較大,,是同類遺址中遺存較為豐富的一處,。
在盛世繁華的今天,,翼城縣全域旅游開發(fā)全面展開,注定了河上公德山不甘寂寞,。2017年9月8日,,北京華拓礦業(yè)集團公司董事長石文杰與翼城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投資10.6億、將此山打造成國家5A級風景區(qū)的項目協(xié)議,,為河上公德山編制了一個美好的未來,。石文杰是山腳下青樹洼村人,他深愛著家鄉(xiāng),,在翼城掀起“引老鄉(xiāng),、回故鄉(xiāng)、建家鄉(xiāng)”的熱潮中,,他大筆一揮,,將自己兒時的夢想筑進了現(xiàn)實,將人們的期待泫然得五彩繽紛!(李克聰)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