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晉南土布,歷史悠久,南宋時期,,棉花的栽培技術由江南地區(qū)傳入黃河流域,,位于黃河中游的晉南地區(qū)從那時起才開始種植棉花。相傳,織土布技術由黃道婆間接傳授而來,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在晉南大地,,每到冬閑季節(jié),家家戶戶都忙著紡花織布,,為全家人一年的穿著而忙碌,。但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上班的上班,,在外打工的打工,,對于織土布的事因費工、費時,、費力,,而獲得的利潤又與付出的成本不對等,很少有人再去學習這一行當,,于是,,土布織造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晉南土布傳承人馮靈梅正在織布,。
一位婦女展示晉南土布成品,。
如今,在黃河邊上的永和縣,,晉南土布這一傳統(tǒng)織造技藝仍有部分留存,。11月上旬,記者在永和縣采訪時,,看到這里不僅有人還在沿用古老的紡織技術織土布,,而且這項技術還在今年8月份被錄入第四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手工土布在晉南民間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勤勞的晉南婦女用原始的木制紡車,一梭一梭精心編織而成,。土布制作工藝復雜,,從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jīng)歷紡線,、漿線,、刷線、染線,、制緯,、制經(jīng),、吊機子、栓布,、修布等幾十道工序,,且全部采用純手工工藝。在紡織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純手工土布工藝能流傳至今,,堪稱奇跡。
“小時候,,我們家里兄妹幾個的衣服全由母親織布做成的,,就連每個人穿的布鞋鞋面也都是?!奔易∮篮涂h城,、今年50歲的劉先生說,那時家里人多,,種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常常靠母親織布賣補貼家用,,連學費也是靠母親一點一點織出來的,。可是,,現(xiàn)在卻很少有人穿土布做的衣物了,。
永和縣的晉南土布織造技藝傳承人馮靈梅說,在她小的時候,,每到春季,,家里院子到處都是晾曬線子的情景。到了晚上,,織布聲就從屋里傳了出來,。記得漿線子的場面最為壯觀,這一工序需要與家里的長輩或鄰居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近期,,央視10套《文明密碼》欄目組還專門來這里,拍攝土布的織造過程,。然而,,讓她記憶猶新的還是今年5月份去參加上海世博會的情景。真沒想過,,咱這用土法子織的花布還能讓外國人刮目相看,!”這位從黃土高原一腳跨進世博會的農(nóng)村婦女,說起世博會就顯得有些激動。她說:在世博會上,,咱晉南的紡線車不但吸引了許多中國人的眼球,,連很多外國人都為這傳承近千年的傳統(tǒng)工藝豎起大拇指。尤其是那些用古老工藝做出的土布,,讓咱山西展區(qū)出盡了風頭,。”
馮靈梅說,,土布織造中,,纏拐子、浸線子,、蹾線子,、曬線子、拉線子,、解線子,、卷線子……其中,許多技術操作難度比較大,,既需要織工具有嫻熟的技術,,又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豐富的經(jīng)驗。長期以來,,晉南土布織造工藝都是農(nóng)村婦女通過身傳口授,、苦練技術而得以傳承的。
晉南土布的色彩,、條紋,、款式繁多,具有柔軟舒適,、透氣,、吸汗、不起靜電,、抗輻射等優(yōu)點,,與肌膚親和力極強。現(xiàn)在,,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消費觀趨于多元化,土布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健康,、時尚的代名詞,,這也為土布織造工藝的傳承和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在此也祝愿凝結民族智慧結晶的晉南土布,,能早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文/圖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