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币磺呶骺诘亩伺_傳遍晉北大地,,唱出了當年這里人們的艱辛與悲涼。如今,,這片土地正在慢慢走出貧困,。
全國有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山西省忻州市橫跨太行山—燕山,、呂梁山兩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面對村多村小村窮、自然災害多發(fā),、基礎設施滯后等諸多不利條件,,忻州市在解決深度貧困上下真功夫,特別是在易地扶貧搬遷上敢于啃硬骨頭,,使貧困群眾真受益,、真脫貧。
劉福有的新房子
趙家洼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的深度貧困村,,常住的只有6戶13人,,沒有自來水,耕地多為陡坡地,,十年九旱,,生產(chǎn)生活條件十分惡劣。
作為忻州市岢嵐縣趙家洼村的特困戶,,劉福有的家不大,,一張大炕,一張小床,,擠著幾個陳舊的樟木箱,。劉福有與71歲的老伴楊娥子、92歲的老母親一家三口都有病在身,,種著20多畝薄田,,收入很少。
見到劉福有時,,正好趕上老人71歲的生日,,一大家子三代人圍坐在一起,談論著收到的生日“大禮”——政府免費在縣城提供的一套82.33平方米的宿舍樓房,,忙著規(guī)劃下一步的城里生活,。
劉福有能收到免費“大禮”,得益于岢嵐縣在扶貧開發(fā)上的精準戰(zhàn)略,。作為趙家洼村的第一書記,,曹元慶去年3月份駐扎到村里,與扶貧隊員幫村民下地收秋,、給全村唯一的水井裝上水泵,、為每家房頂鋪上塑料膜……他清楚,趙家洼要脫貧,,只有易地扶貧搬遷一條路,。
可曹元慶也知道,易地扶貧搬遷好事難做,。無數(shù)次上門談心,,無數(shù)次挑水上門,曹元慶感動了劉福有,??粗谘b修的新房子,曹元慶幫他細數(shù)搬來的好處:不花一分錢就能住新房子,,水電便利;退耕一畝地1500元,,加之低保等政府補貼,生活無憂,。最終,,劉福有的心結解開了,,現(xiàn)在全家人都在張羅著怎么布置新家,開始新的生活,。
張貴明的新生活
和山溝溝里的趙家洼村相比,,宋家溝新村更令人向往,因為這里柏油路,、自來水,、寬帶網(wǎng)、學校,、衛(wèi)生院,、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非常齊全。從40里外的長崖村搬到宋家溝已經(jīng)有段日子了,,張貴明站在古色古香的嶄新院子里,,看著紫的茄子、紅的辣椒……精心侍弄的小菜畦生機盎然,,總感覺恍如夢中,,提起當年的家和現(xiàn)在的生活,當過20年村支書的老人眼睛有些濕潤,,他對記者說,,沒有黨的扶貧好政策,沒有這么多好干部,,哪能有這舒心的好日子,。
面對“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問題,岢嵐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破解深度貧困的關鍵之舉,。全縣規(guī)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3389戶8445人,。其中,對全縣115個山莊窩鋪3537口人實施整村搬遷,,按照推進精準識別對象,、新區(qū)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tài)修復整治,、產(chǎn)業(yè)就業(yè)保障、跟進社區(qū)治理“六環(huán)聯(lián)動”做法,,先行啟動宋家溝中心集鎮(zhèn)搬遷安置工作,,在去年搬遷551戶1604人基礎上,今年將搬遷1368戶3285人,,剩余1470戶3556人明年全部搬遷,。
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關鍵看政策。岢嵐縣縣長侯俊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縣里通過集約建設方法,,將安置房每平方米造價控制在縣城1400元以內、中心集鎮(zhèn)1200元以內,。以貧困戶3口之家為例,,集中安置到縣城,搬遷補助人均2.5萬元;政府通過統(tǒng)籌整合危改,、地質災害治理等各類政策資金人均補助0.95萬元;通過融資貸款補助0.43萬元,三項合計人均可達3.88萬元,,戶均可達到11.64萬元,,購買75平方米安置房,價格為10.5萬元,,可實現(xiàn)搬遷不舉債;安置到中心集鎮(zhèn),,居住60平方米住宅,不僅能消化建房成本(7.2萬元),,還可以進行簡易裝修(1.8萬元),,購置簡易家具(0.6萬元),配套附屬設施(1.8萬元)共計花費11.4萬元,,貧困戶不出錢就可住進新房,。
美麗的移民新村讓貧困戶看到了希望。目前,,忻州市推出了實施整村搬遷的“3673”計劃,,力爭每年建成100個像宋家溝一樣的扶貧開發(fā)新農(nóng)村,用3年時間實現(xiàn)300個新村的建設目標,,并著力解決人往哪里搬,、錢從哪里籌、地在哪里劃,、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態(tài)如何護,、新村如何管7個問題,。
一邊是宋家溝人的今天,一邊是趙家洼人的未來;一邊是岢嵐如火如荼的實踐探索,,一邊是忻州市扶貧搬遷的美好藍圖,,這一切都讓我們仿佛聽到了深度貧困地區(qū)人民奮力脫貧的鏗鏘足音。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