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平陽府有座大鼓樓,,半截子插在天里頭”,臨汾平陽鼓樓,,又名大中樓,,位于臨汾市城中心,始建于北魏,,樓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鑄2500余公斤大鐵鐘一口,一般用于報時,,也可用來預警。
關于鐘鼓樓的警戒作用,,據(jù)《北史?李崇傳》記載:“兗土多劫盜,,崇令村置一樓,樓懸一鼓,,盜發(fā)之處,,雙槌亂擊,四面諸村聞鼓皆守要路,,俄頃之間聲布百里,,便爾擒送”。
大中樓總高43.75米,一層廳頂為天井式彩繪格板,,精工描繪了孔雀開屏,、祥龍盤旋的民族傳統(tǒng)圖案,金碧輝煌,,猶如宮殿;二層梁架拱頂,,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堯傳說為主,描繪上古故事60余幅:或堯王訪賢,,或大禹鎖蚊,,或許由洗耳,無不色彩古雅,,筆墨傳神,。門洞上方各鐫有石雕匾額,依其四面分別為“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這一組按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原刻復制的匾文,,蒼勁古樸,概括了平陽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我國古代的鐘鼓樓是為傳送報時或警戒鐘聲而建的聲學建筑,,樓與鐘聲自然有其聲學上的互動。當鐘置于樓二層天井之上,,鐘腔與“天井”空腔連接并與“天井”和底層空腔耦合,,構成新的耦合共振空腔,而非原來的鐘腔或樓空腔,。即用來共振鐘體振動的鐘腔由原來鐘體內輪廓所包含的部分延伸至由鐘腔,、“天井”空腔和底層空腔所共同構成的耦合空腔,空腔成為鐘腔的延伸或鐘腔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樣一來鐘與大中樓同為一體,,將洪亮的鐘聲傳播到城市的四方。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