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5月26日電(記者呂夢琦,、趙陽)眼下,中國太行山深處的孔旺村正值農(nóng)閑,。小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一場等了32年歡慶脫貧的戲正在村頭戲臺上演,。
一周前,村民們剛給地里的葫蘆苗打完藥,。氣溫不冷不熱,,正適合看戲。
戲是河南豫劇,,連唱5天,,戲班子是村里花2.3萬元從河南開封請來的,《花打朝》《麻瘋女》……一出比一出好看,。
對一個剛脫貧的村子來說,,這有些奢侈。但脫貧是村民盼了多少年的大事,,村里愿花這個錢,,現(xiàn)在也花得起。
孔旺村屬于山西省安澤縣,,四面環(huán)山,。這里風景優(yōu)美,以前卻“五谷不豐,,牛馬不肥”,。全村139戶380口人,近一半是貧困戶,。
72歲的村民張銀根說32年沒看戲了,,下雨也不能耽誤看戲。新華社記者 趙陽 攝
去年底,,村里整村脫了貧。全村人均收入從2600元增加到6100元,,村集體有了38萬元收入,。戲班子的鑼鼓聲終于再次響起。
臺下聽戲的人并不多,。這些年,,貧窮逼得孔旺村人越走越少。
83歲的張沙牛是最年長的。他穿著過年買的新衣服,,打著傘坐在最前面,。“聽的是戲,,可咂摸起來卻苦辣酸甜,,啥滋味都有?!彼f,。
張沙牛1948年跟著爺爺和父親從河南林縣逃荒到孔旺村。70年來,,村里只演過四回戲,,卻“場場精彩,叫人一輩子忘不了”,。
第一回是在1950年,。那年張沙牛15歲,已是家里的整勞力,。
新中國成立讓孔旺村農(nóng)民翻了身,,家家戶戶分到了財產(chǎn)。張沙牛一家分了8畝地和1頭騾子,。他的父親不再給地主打工,,掙一天一升半(約1斤7兩)的糧食,也不再四處逃荒要飯,。
孔旺村每戶攤了1斤糧食,,請河北戲班連唱了3天平調落子,以慶祝過上安穩(wěn)日子,。張沙牛印象最深的是《呼延慶打擂》,。
“那時候能有自己的地,是天大的喜事,,因為能活得像個人了,。”他說,。
第二回是在1981年,。
孔旺村和全國其他村莊一樣,砸破了大鍋飯,,開始土地承包,。張沙牛一家包了10畝土地,第2年就解決了溫飽,。3年后,,他買了一部半導體收音機,。
那場戲是安澤縣蒲劇團27名戲曲實習生免費到村里演的,全是樣板戲,。張沙牛清楚地記得,,《智取威虎山》最受歡迎,下午晚上各一場,,連唱了4天,。
1986年,孔旺村演了第三回戲,。這一年,,中國開始大規(guī)模開發(fā)式扶貧。
張沙牛說,,他提前1年就覺出了變化,。1985年,政府不再發(fā)救濟,,而是給村里通水通電,。13米深的水井在巖層上足足打了4個月,架電線用了80根電線桿,,一直用到現(xiàn)在,。
那年春節(jié),幾百盞電燈第一次照亮了這個古老山村的除夕夜,。
孔旺村開始有了水澆地,,糧食大增產(chǎn)。有的村民開了加工作坊,,有了余錢,。到了4月,村里請來20多人的河南林縣豫劇團,,又唱了4天戲,。
1個月后,收音機里傳來了中國要扶貧開發(fā)的消息,??粗蹇谥睆?米粗的水井和屋檐下的電線,張沙牛一下就明白了“扶貧開發(fā)”是個啥,。
“就是讓老百姓多掙錢,。”他說,,從那時起,,他開始盼脫貧。
5月21日,村民們觀看戲劇,。新華社記者 趙陽 攝
十年過去了,,二十年過去了??淄逋怂嗦?,新房子越蓋越多,領到了各種扶貧物資,,可村里人卻越走越少,,有的人始終沒能脫貧。
2014年,,張沙牛脫貧的希望又重新點燃,。電視上天天播精準扶貧的新聞。張沙牛不知道咋個精準法,,但他感覺這一次和過去不一樣,。
沒過多久,村里開始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張沙牛手印按了一個又一個,,扶貧材料查了又查,所有扶貧資源都瞄準貧困戶,。
村里還進駐了扶貧工作隊,,派了第一書記。有了“主心骨”,,孔旺村開始加速脫貧,。
張沙牛發(fā)現(xiàn),這些干部“不練嘴皮子,,1年干了7件大事”,。
駐村扶貧工作隊籌集27萬元,給村里新建了戲臺;第一書記程鵬抵押了自家房子貸款,,墊資建了山泉水水廠,。今年水廠再擴建1000平方米,以后每年能給村里上繳25萬元,。
20畝葫蘆種植基地也已建成,。葫蘆剛出苗,有的客商就預定了村里的葫蘆工藝品,。到秋天,,一畝葫蘆可收入5000元。
安澤縣還扶持孔旺村建了一個200千瓦的光伏電站,,修了5公里柏油路,,建起了4G通信基站,整治了村容村貌,。
去年底,,張沙牛和村里另外53戶貧困戶終于脫了貧,。在中國,與他們同期脫貧的人口超過1000萬人,,平均每天有近3萬人擺脫貧困,。
5月21日,村民們觀看戲劇。新華社記者 趙陽 攝
“今年是中國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全國范圍內開展專項整治,,精準扶貧的效果將更有保障?!卑矟煽h扶貧開發(fā)服務中心主任丁波說,。
雨已停,太陽露出了云層,。戲還在唱,,沒有一個人提前散場。
孔旺村村支書張栓鎖說,,現(xiàn)在村里有錢了,,想看戲,啥時候都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