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有學者曾這樣解釋“洪洞”兩字,,洪”是大水,,洞”為疾流,,洪洞”一詞意為大水奔流,、水波浩渺,。
有老輩人曾說,,過去的洪洞,,城周多水田,,城外護城壕深數丈,,流水環(huán)抱,廣種蓮藕,,每當盛夏便是一派“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故有“蓮花城”之美稱,。
日前,,記者來到洪洞縣龍馬鄉(xiāng)景村采訪。在馮吉貴老人的陪同下,,記者實地考察了廣潤渠遺存,。
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農耕時代,,先祖憑借聰明才智建成廣潤渠,將肆虐的洪水馴服,,變害為利,,潤澤鄉(xiāng)梓500年,令人敬佩,。當年的支渠如今成了田間道路,,跌水口成了麥田中的景觀,分水的長壩隱藏在雜草與綠油油的麥田中,。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深井灌溉的普及,小洪峪的水通過“還水口”流到大洪峪,,廣潤渠的作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但是查閱相關資料和對廣潤渠遺址的探訪,,令人暗自佩服古人的遠見與勤勞,。
當時的廣潤渠渠系相當科學完善,主渠的兩側有支渠若干,,主渠與支渠分叉處,,有的可 筑土壩引水,,有的主渠與下游落差大,先在此處的主渠上砌一個跌水(口子),,讓洪水流入支渠;支渠下游又有支渠,,和主渠一樣每個分叉處都有跌水,,可以打土壩。到了田地里,,每塊地壟上又有跌水,,即上一塊地的洪水可由此處流入下一塊地,依此澆灌,,待到最后一塊地澆完,,各地塊的跌水就要堵死,這樣每塊地里都存滿了水,。然后,,把支渠與主渠處的土壩打開,讓支渠的洪水歸入主渠,,主渠的水又流入下一個支渠,,依次澆灌。
整個洪水灌溉系統(tǒng)有支渠5條,毛,、斗渠25條。主渠和支渠全長12千米,,可澆地3500畝,,共有建筑物34件,其中抬澗一個,,石堤兩個,,大跌水20個,進水閘口兩個,。此外,,各地塊還有較小的跌水口300多個。
據慈云寺大清道光六年(1826年)三月初九碑文記載,,小洪峪澗河的供水,,原來自景村村西向北流入大洪峪,因此處以上澗深“水不能上村”,,故處“受害之處,,寬有二十余丈,高有數丈深溝,,即有雷鳴水生,,水盡漏于大洪峪,于我村無益之甚也,,先人心傷”,。
又據昭文萬歷十八年(1590年)《平陽按撫庭院告示牌》記載:小洪峪水由臨汾地 界(東輻村)流入洪洞,景村)一村之水實由段九成祖先用力于小洪峪修渠接水灌溉已經二百余年,?!薄斑€水口”,群眾稱為抬澗,,意為把小洪峪河床抬高,,讓水流入景村澆灌民田,這是它的主要作用,,但抬澗上部還有退水口,,水流過大時可以泄洪,讓多余的水流入大洪峪,,從而保護景村的水利工程設施及民宅安全,,不受水害,故名“還水口”,。小洪峪澗河流入景村叫廣潤渠,,其灌溉工程對景村來說是一個巨大而艱巨的水利工程建設。
廣潤渠的建成造福了景村及附近村民,灌溉著景村4000多畝農田及下游南馬駒村和堯都區(qū)附近村落的1000多畝農田,,在天旱少雨的北方農村顯得尤為重要,。
廣潤渠工程巨大
廣潤渠始建于元天順元年(1328年),耗銀數千兩,。
抬澗,,即還水口。還水口實際是泄洪口,,它是景村洪水灌溉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廣潤渠首的咽喉工程。
堤壩全長67米,,寬11.4米,,平均高度1.8米,東部距頂3米處有兩個各寬3米的泄洪口,。泄洪口兩側有10米長的護堤,,石方量1500立方米。
據傳,,小洪峪河床與現大洪峪河床底相平,,小洪峪在此流入大洪峪,此河床低于景村引水處數丈,,要在此處砌壩引水,,還須將小洪峪河床墊起,使與景村地面相平,,水方可流入,,先民所用方法是筑堤,讓洪水挾帶泥石漫澗,,再加人工墊土,,但洪水不一定年年有,一次也漫不起,,故堤壩逐年加高,,澗底也逐年漫起,連填帶漫歷時90多年,,才漫平引水,。老人們有話傳到現在“填溝成渠,九十年有余,?!边€水口以后因沖塌兩次,又經重修,,耗銀數千,。從砌筑還水口,,后填溝成渠,經兩次修理共130余年,,可見工程之艱巨,。(王隰斌 遆紅戎)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