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因村得名 村因姓流傳
本網(wǎng)11月23日刊登《蘆氏莊巷以村名命名的巷子》一文后,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guān)注,11月24日,,熱心讀者范先生給本報打來熱線反映,我曾在蘆氏莊巷住過,,是那里最早的人家之一,?!钡玫竭@個線索后,,記者喜出望外,并于次日下午見到了范先生,,進一步了解蘆氏莊巷的過往,。
路南有個門洞子
“我家是1977年搬離蘆氏莊巷的,,到現(xiàn)在整整40年了,。
印象中的小巷,,如報道中描述的一樣,,這么多年它的走向變化不大,只不過以前往北可以通往車站街,,通往解放路的那頭有個門洞子,可以一直走到東關(guān),,后來在修建解放路的時候,,地勢提到和解放路一樣高,,形成了現(xiàn)在這個坡度,。”今年65歲的范振山回憶,,前幾天,,我翻看家里的一張舊房產(chǎn)證時看到,,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祖輩買下了這里一大片地,,西起平陽北街,,東至現(xiàn)蘆氏莊巷,,當(dāng)時同我家一起合買的還有3家,其中兩戶賈家,、一戶田家,,屬我家的地最多,。”“那么,,為什么這里會被稱呼為蘆氏莊巷呢,?跟姓氏有關(guān),?”面對記者的提問,,范振山說,聽父親說,,以前從南邊的門洞子進來,,路西有一個“尸放院”,是一個姓蘆的中年人在那里看護,,時間長了,,人們稱呼這塊地方時,都會說“蘆師傅”,,久而久之,,這里就被叫做了“蘆氏莊”。
巷里有座“尸放院”
為了向記者更詳細地說明情況,,范先生特意請來了自己的父親,,今年84歲高齡的范根元老人。范先生的這份熱情,,令記者特別感動,。
得知記者的采訪來意,范老介紹了這個地名的來龍去脈:臨汾解放前,,蘆氏莊和掛甲莊是一個村,,統(tǒng)稱為掛甲莊。
當(dāng)時這一片地方只有8家人,。
后來人多了,,就分開了。分開以后,,住戶就考慮給這片地方取個名字,,當(dāng)時在巷西方向有一個‘尸放院’,類似于現(xiàn)在的殯儀館,,那時除了一戶張家是臨汾本地人外,,其余都為外鄉(xiāng)人,以河北人居多,,由于離家比較遠,,所以在去世后都會先在這里停放幾天。負責(zé)在這里看護的人姓蘆,,住在一個小閣樓上,,由于所做行業(yè)特殊,加上所占地勢明顯,,人們就把這里叫成了蘆氏,,待到與掛甲莊分開后,就稱呼為蘆氏莊,?!倍f起這里坑洼不平的地勢,,范老表示,這里面還有故事,。
坑洼地勢有淵源
“我父親17歲來到臨汾,,那時,這里屬于城外,,在路西方向有一排土窯洞,,用來燒磚,由于在燒磚時需要取土,,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坑洼不平的地勢,。為什么這里的外地人比較多呢?那是因為燒磚的人,,在用上一段時間土窯洞后,,窯洞會越來越干,當(dāng)時迷信有種說法‘燒干了’燒窮了),,所以被棄的窯洞也就多了起來,。”范老回憶著,,后來隨著上世紀(jì)七十年代兵站路的形成,,這條胡同就被叫做了蘆氏莊巷?!甭犞赣H的講述,,范振山還特意拿出了自家曾經(jīng)的“房產(chǎn)證”。記者看到,,這張契約是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簽訂的,,上面有個字樣明顯寫著“蘆師莊”;待到1953年頒發(fā)的房產(chǎn)證,,上面更名為“蘆氏莊”,。
回憶往昔,范老感慨萬千,,“一晃,,我們在這里已經(jīng)有五代人了,這些年來臨汾的變化很大,,期待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好,。”記者 亢亞莉
責(zé)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