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居民趙克蘭,、周時運夫婦有8位“父母”:雙方父母,、趙克蘭亡夫的父母和一對鄰居老夫妻。為8位老人洗衣掃屋,、買菜做飯,、侍病喂藥,,夫妻倆任勞任怨,一做就是30多年,。
如今,,8位老人中的7位相繼離世,趙克蘭夫婦又當起“老伙伴志愿者”,,“認領(lǐng)”了5位獨居老人,,繼續(xù)著他們的孝親敬老行動。
因孝結(jié)緣 敬老同心
趙克蘭和周時運可以說是因孝結(jié)緣,。33年前,,趙克蘭的丈夫因工傷猝然離世,留下4歲的女兒和年邁的雙親,。一年后,,有人為趙克蘭和周時運牽起紅線。趙克蘭說:“我舍不下公婆,,我要帶著他們一起嫁,。”周時運馬上答應(yīng)了,。原來,,周時運不僅侍奉著父母,還一直照顧著鄰居孫老夫婦,。這對同樣具有孝心的年輕人組成了一個新的家,,共同承擔起照顧8個老人的重擔。
1999年,,趙克蘭父親腦梗癱瘓,,她將父母接到身邊照顧,,直到2002年父母去世;2003年,,前夫的母親得了胃癌,趙克蘭陪著老人求醫(yī)問藥5年,,用去了大半積蓄;2004年,,老孫的妻子萬老太摔傷了股骨,無法動彈,,整整三個月,,趙克蘭冒著酷暑,隔天就去給老太洗澡,、洗衣;2005年,,周時運84歲的老母親摔斷了胯骨,趙克蘭將老人接到新家,,將朝南的大房間騰出來給婆婆,,服侍婆婆的吃喝拉撒。30年過去了,趙克蘭一家先后從楊浦搬到虹口,,再落戶寶山,,而鄰居孫氏夫婦也隨著他們先后三遷,親如一家,。30年的陪伴與照料,,老人記在心里。幾年前,,83歲的孫氏夫婦拿著房產(chǎn)證找到了辦事人員,,想將自己居住的房子贈送給趙克蘭,趙克蘭夫婦婉言謝絕了,。如今,,8位老人中的7位已經(jīng)相繼離世,但趙克蘭夫婦的“孝”行還在繼續(xù),,他們與社區(qū)里的5位陌生老人“結(jié)對”,,冬送棉被,夏送風扇,、涼席,,根據(jù)老人的口味燒菜送飯,家里的用品幫忙修修補補,,一應(yīng)開銷都是趙克蘭夫婦自掏腰包,。有些老人要求貼補買東西的錢,都被趙克蘭拒絕了:“小零小碎沒想過要錢,,我們自己少吃點就好了,。”
初心不改 激勵后輩
30多年過去,,歲月悄悄染白了趙克蘭的鬢發(fā),,因為心臟不適,趙克蘭甚至隨身攜帶著保心丸,。不過,,趙克蘭的孝老熱情卻一如從前。經(jīng)常有人會問趙克蘭:你這樣忙來忙去,,圖個啥?趙克蘭說:“我啥也不圖,,我們都會老,得給小輩們做個好榜樣,?!?/p>
趙克蘭現(xiàn)在住的房子是女兒為他們買的。1998年,,趙克蘭下崗,,當時周時運每月只有600元工資,,上有8位老人,下有一雙兒女,,生活十分艱難,,趙克蘭起早貪黑賣起了盒飯貼補家用。為分擔家庭重負,,當時不到20歲的女兒中專畢業(yè)便參加了工作,,950元的工資給母親趙克蘭750元:“做盒飯實在太辛苦了,媽媽你壓力不要太大,?!迸畠旱脑捵屭w克蘭暖到心里、暖到現(xiàn)在,。如今,,趙克蘭經(jīng)常會帶著8歲的小外孫一同探望孤寡老人。外孫認真地對記者說:“要向外婆學習,?!?/p>
去年8月,在顧村鎮(zhèn)政府支持下,,“趙克蘭孝心工作室”成立,,趙克蘭協(xié)同34個居委會負責人,以孝親敬老的事跡激勵居民,,更多的“80后”“90后”正在加入志愿服務(wù)行列,。
(作者:曹繼軍 顏維琦 袁毓菁)
【短評】
孝行故事傳遞時代精神
百善孝為先,這個根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根本道理,、根本人倫,,成為幾千年來人們的根本共識和實踐,留下了諸如臥冰求鯉等許多感人的經(jīng)典故事,。
如今,,孝道隨著社會文明的發(fā)展而不斷地豐富和充實,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成為中國夢的重要一環(huán),。
趙克蘭們正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譜寫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孝行故事,。他們的孝行都是生活小事,,但正是這些日常瑣事見證著傳統(tǒng)美德的恒久;他們都是社會中的普通人,,但正是這些平凡的實踐拱護著幸福中國的大業(yè),。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