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價錢容我再想想,。你告訴收羊的商戶,,等我回了家再做主!”霍州市大張鎮(zhèn)北張村的村道上,,幾十只羊在頭羊的帶領下,不緊不慢地往村后的山垣上走,,79歲的老羊倌張世光一邊拿鏟子在羊群后面趕,,一邊拿著手機給老伴兒打電話。
電話掛了,,張世光看著眼前的羊,溫柔的眼神中充滿了期待——這棚羊長得又高又大又肥壯,,一定能賣個好價錢,,等掙下這筆錢,一部分還貸款,,一部分收拾院落,,再給老伴買條保暖褲,冬天穿上,,出門再也不怕冷了……
有盼頭,,就有希望;有錢掙,就能實現(xiàn)希望?,F(xiàn)在的張世光很難想到,,就在五年前,自己還是村里掛上號的“貧困戶”,,如今卻擁有幾十只羊,,成了村里的養(yǎng)羊大戶。8月4日,,記者走進張世光家,,想聽聽這位老人講述:如何靠著一股勁,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張世光的小院離村口不遠,,尚未進院門,一個緊挨他家院墻的羊棚就吸引了記者的注意,?!斑@些都是新?lián)Q下的羊,還沒有長成呢,,長成的已經(jīng)賣了不少錢呢!”張世光說,,這個棚子需要擴一擴了,明年擴大一下養(yǎng)殖的數(shù)量,,爭取讓年收入翻一番,。
進了小院,,迎面看見的是兩棵梨樹,枝干上結滿了果實,,院子里的四間窯洞頂上,,一層用水泥鋼筋打好的屋頂尚未來得及貼瓷磚,靠院門處的偏房剛剛刷了漆,,老式窗戶上安裝的新式斷橋鋁窗戶看起來非常時尚,。中間那間窯洞外,墻上一塊標有“勤勞脫貧模范戶”字樣的牌子在太陽光的照射下閃著金光,。
來之前,,大張鎮(zhèn)政府的同志介紹,張世光并不是一個甘于貧困的人,,他的兒子患有肢體三級殘疾,,之前全家靠種植小麥、玉米和蔬菜維持基本生活,,日子過得捉襟見肘,。早些年,他一個人走南闖北,,想要賺錢給家里掙下一份家業(yè),,可一個人力量有限,等到了70歲以后,,已經(jīng)“日落西山”,,再也沒有脫貧致富的心勁兒了。2015年,,霍州市稅務局扶貧工作隊駐村后,,將張世光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幫助其脫貧,,扶貧隊與村干部做足了準備,。
霍州市稅務局扶貧工作隊隊長薛德明說,第一次接觸張世光后,,他驚喜地發(fā)現(xiàn),,張世光不但沒有想著“混日子”,還抱著摘掉“窮帽子”的夢想,,只是長期以來,,一直沒人幫他,他一個人力不從心,,無可奈何,。古稀之年,尚有小康之夢,,面對這位特殊的“貧苦戶”,,薛德明和他的工作隊十分動容,,在充分調查研究和征求本人意見的基礎上,根據(jù)張世光的家庭實際和個人特長,,最終為其確定了“金融扶貧”和“畜牧養(yǎng)殖”相結合的脫貧方式,,并多次與銀行、村委溝通,,為張世光爭取到5萬元的小額貸款,。
“誰不想摘掉‘窮帽子’!敢情那低保吃起來不臉紅?我雖然快80歲了,可我的志氣還在,,我還是想在有生之年風風光光奔小康!”說起往事,,張世光頗為感慨,他曾經(jīng)有過養(yǎng)羊的經(jīng)歷,,而且還是十里八鄉(xiāng)的養(yǎng)羊高手,,只可惜沒有本錢,一次只能養(yǎng)一兩只,,剛巧那幾年活羊市場行情不好,,賠了個精光,。扶貧工作隊的到來,,讓張世光看到了希望。一筆無息貸款放在眼前,,他仿佛迎來了人生的“第二春”,,蒼老的身軀又煥發(fā)出無窮的力量,積極奔走于霍州當?shù)氐膸讉€活羊市場,,然后在自家院外蓋起了這座羊圈,,買來了第一批羊仔。
既然要摘掉“窮帽子”,,張世光也不允許家人繼續(xù)“閑”著,,經(jīng)過幾次家庭會議,進行了責任分工,,張世光負責外出放羊,、清理圈舍,妻子王巧桂負責購置飼料圈舍喂養(yǎng),,兒子張小平負責參加培訓,、疫病防治和上網(wǎng)搜集養(yǎng)殖銷售方面的信息資料,日子過得忙碌而又充實,。經(jīng)過張世光一家人的努力,,小羊們一天天長大,數(shù)量越來越多,,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2017年,,才養(yǎng)了一年羊的張世光,全家人均年收入達到了1.5萬元,,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2019年,,張世光所在的北張村的貧困戶已經(jīng)全部摘掉了‘窮帽子’,我們工作隊本著摘帽不摘責任的態(tài)度,,繼續(xù)在村里幫扶這些剛剛擺脫貧困的人,。”薛德明說,,張世光只是眾多勵志脫貧戶的一個縮影,,是張世光的斗志讓他們感受到了扶貧先扶“志”的重要性。
記者 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