岔口村的石槽
呂梁山脈有許多岔口村,,而真正有文字記載的是“官道”的岔口卻不多見。年幼時父親經(jīng)常講述他參加革命工作,,走澗河岔口,、過黑龍關(guān),、渡午城河、住隰縣城,,在石口,、康城等地征集籌款的往事。
父親1949年參加了晉南專署財經(jīng)快速培訓(xùn)班,,原準備是南下到西南,,但由于家父是家中獨子,組織上改派了他的工作地點到隰縣,。那時到隰縣還沒有公路,,也沒有汽車,全靠兩條腿,。培訓(xùn)班畢業(yè)后,,父親先回到了土門村看望了自己的父母。然后,,他就在土門澗河等候從臨汾城出發(fā),,分配到隰縣等西五縣的學(xué)友及其他工作人員。大約到晌午時,,他加入到已經(jīng)步行30余里的隊伍中,。
那是一群十八九歲的熱血青年,他們沿著澗河走走停停,,澗河里的路坑坑洼洼,,行走起來不見得比山路好走。當他們走到岔口村時,,太陽還有一桿子高,。一群年輕人還要堅持往前走,好心的店家說了許多好話才留住一群年輕人在此住了一宿,。
“步行了整整兩天才到了隰縣城,,到了隰縣城才知道店家留住的好意?!备赣H說,,到了夜晚,路上常有野獸出沒,。
12月14日,,記者來到位于山澗深處的岔口村,車輛走過村西的一座古橋,,在一結(jié)冰處,,因摸不清路況停了下來,記者只得背上器材,,小心翼翼地踩著冰面,,行走在冰與鵝卵石之間,。
進村之后,看到一村民在自家院門口修理三輪車,。聽到有人來,,他感到很驚奇。經(jīng)了解得知村民姓何,。記者指著一棵槐樹下的碩大石槽問何姓村民,,他說澗河以前是通往西五縣(蒲縣、大寧,、隰縣,、永和、石樓)的古官道,,岔口村到蒲縣黑龍關(guān)還有30里地,,到臨汾城有60多里地,在解放初期,,岔口村有騾馬和人在此留宿,,那石槽是騾馬喝水用的。
何姓村民還說,,村西有一古橋,,還有修橋的石碑,父輩們經(jīng)常說,,當年山西土皇帝曾經(jīng)騎著毛驢從澗河古道走過。
在村西石橋處有兩通石碑,。一通是嘉慶十一年(1806),,一通是咸豐六年(1856)。嘉慶年間的石碑高1.3米,,寬0.6米,,正中鐫刻“百世流芳”,首題“創(chuàng)修澗河板橋碑序”,,記載“澗河西二十里有分水嶺,,流至岔口后合為一,洪水橫流……”,。全碑楷書,,正文9行共366字。時隔50年后,,清咸豐六年,,該石橋再次維修。碑文有記載,,岔口村南有平陽通往隰州官道,。
解放后,,隨著經(jīng)濟建設(shè)地快速發(fā)展,往日繁忙的“官道”也隨著公路建設(shè)進展變得日趨冷落,。
“如今的‘官道’再也不輝煌了,。”何姓村民說,,一平垣鄉(xiāng)沒有實現(xiàn)村村通的自然村屈指可數(shù),,岔口村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岔口村將成旅游之地,,岔口還將重現(xiàn)輝煌,。(文/圖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菜價跳水 走勢趨穩(wěn)
下一篇: 金井村曾有一廟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