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語:交通工具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過去的馬車到如今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交通工具在不斷地向高科技邁進(jìn),。
交通工具的飛躍,不但提高了生活效率,,同時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每個年代都有不同的“主流”交通工具,,它也從另一面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社會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日前,,記者走近不同年齡段的市民,,來聆聽那些年“交通工具”背后的故事。 策劃人:田志華
上世紀(jì)50年代:公共交通落后 出門基本靠走
“要說上世紀(jì)50年代,,那時候還真沒有什么交通工具,,自行車都少得可憐,大城市之間已經(jīng)有了火車和公共汽車,,縣城和農(nóng)村之間基本上靠驢車,、牛車?!?月9日,,家住五一東路工行家屬院小區(qū)的劉淵老人告訴記者,那時候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yè)待興,,公共交通落后,大家日常出行基本上都是靠走,,自行車都買不上,,誰還敢奢侈汽車啊。
劉淵今年79歲,,1952年至1955年曾經(jīng)在太原市的某大型鋼材廠工作,,說起上世紀(jì)50 年代的交通工具,他給記者講述了自己的一個故事,?!?955年,我剛好20歲,,準(zhǔn)備在太原結(jié)婚,,我老伴老家是清徐縣的,,當(dāng)時老丈人打來電話說要來太原看我們,他們老兩口準(zhǔn)備坐路過的煤車來,,讓我到太原市區(qū)旁邊的一個煤站去接他們,,我就盤算想借個帶斗的摩托車去接?!眲Y說,,“摩托車倒是借到了,可是沒有油,,也買不到油開不了,,只好又去借自行車?!?/p>
一輛自行車只能載一個人,,為了把人載回家,他來回跑了4次,,中間車胎還爆了一個,。那次帶人的經(jīng)歷讓他終身難忘。
“太原都是這樣,,臨汾更是好不到哪里去,,后來我們下鄉(xiāng)勞動,不管多遠(yuǎn)都是走著去,,如果運氣好能遇到老鄉(xiāng)的驢車,,就可以拿盒煙蹭著坐一路,但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是走著的,。”劉淵告訴記者,,上世紀(jì)50年代,,干郵遞員是一個讓很多人都羨慕的工作,原因就是可以騎著一輛十分氣派的自行車,,還有機會騎摩托車,,這些和現(xiàn)在是不能比的。(楊 全)
上世紀(jì)60年代:馬車?yán)死?帶動生產(chǎn)生活
在上世紀(jì)60年代,,乘坐汽車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奢望,因為汽車實在是太少了,。而自行車和驢馬車則比較多,,由于馬車可以承載較多的貨物,在大部分農(nóng)民家里都備有馬車,。
“馬車經(jīng)常放在家里,,用車的時候把馬拉出來搭在平車上運輸貨物,,給當(dāng)時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便利,也在生產(chǎn)建設(shè)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奔易〖h柏坡底66歲的王立泰告訴記者,當(dāng)時馬車的車輪都是用榆木制作的,,為了給車輪加固,,一般會用鐵皮將車輪包裹一圈并裝上鉚釘,使其可以承載更大的重量,。
王立泰回憶道,,在很多人眼里,馬車不僅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效率,,也減輕了很大的勞動強度,,“最讓我引以為榮的是,我家的騾子只要在我們村里的地界上,,都不用招呼,,到了該拐彎的地方,它絕不會直行,。”王立泰說,,其實動物是通人性的,,主人對它好、對它照顧得細(xì)心了,,在拉車的時候它就會特別賣命,,人在趕車的時候會省不少勁兒。(梁 麗 丁 瑩)
上世紀(jì)70年代:買自行車很難 公交發(fā)展緩慢
上世紀(jì)70年代,,永久,、鳳凰、飛鴿等品牌的自行車開始風(fēng)靡全國,。那時,,擁有一輛自行車的感覺不亞于現(xiàn)在有一輛轎車,尤其是騎“永久”牌自行車就像開奔馳一樣有面子,。
但是能買到自行車的市民可不多,。那時候,有錢不見得就能買到,,還要看有沒有指標(biāo),,憑票才能購車。而村里的老百姓出行大部分是驢車,、牛車,、馬車,,市民能坐上公交車,但是線路很少,。
“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大致是150-180元,,憑票供應(yīng)。這個價錢,,對比當(dāng)時的收入,,絕對是一筆很大的投資。70年代人們的月收入很低,。那時候,,我在臨紡上班,學(xué)徒工每月12元的工資,,轉(zhuǎn)正后30多元,。”家住鐵路大宿舍,、今年60歲的王民敏老人說,,大部分騎車人,愛護(hù)自行車就像愛護(hù)自己的眼睛一樣,。每天下班后,,用一個多小時擦拭愛車的大有人在。你讓他為自己的小孩洗澡他還絕對沒有這么好的耐心和細(xì)致呢,。記得,,鄰居叔叔家有輛自行車,他下雨天是不騎的,,不是怕危險,,是為了保護(hù)自行車。
“1970年站里只有5個駕駛員,、4個乘務(wù)員和兩條線路(鼓樓——火車站,、火車站——臨紡),運行的兩部車還是省里給的,。那時候,,乘坐公交車才花一角錢,但那也算比較奢侈的了,?!笔泄还巨k公室主任蘇強告訴記者。
1978年,,公交公司的實力明顯增強,,已擁有客車17輛,較1970年增加了15輛,,擔(dān)負(fù)起市內(nèi),、市郊10條線路的客運任務(wù),,日客流量達(dá)3000余人,選擇公交車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郝海軍)
上世紀(jì)80年代:寬寬的大馬路 自行車滿街跑
每個年代都有自己標(biāo)志性的交通工具,,“記得我小時候,大街上最多的就屬自行車了,,汽車雖有但非常少,。”今年32歲的段林回憶起兒時的交通工具,,仍然記憶猶新,。
1983年出生的段林告訴記者,他上小學(xué)時,,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自行車,,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騎自行車,那時的自行車也沒有現(xiàn)在那么多品牌,、那么多樣式,。“當(dāng)時我父親騎的是‘二八大跨’,,我母親騎小一點的‘二六’,。”段林說,,鄰居家也都是一樣,,男的騎大車子,女的騎小車子,。
段林家原來住在平陽北街,而上學(xué)是在解放路小學(xué),,由于家離學(xué)校較遠(yuǎn),,父親每天就騎著“二八大跨”送他上學(xué)?!拔矣浀梅浅G宄?,父親的大車子中間有一根梁,他送我上學(xué)的時候,,我就斜坐在橫梁上,,手握著車把桿,父親捏車閘時,,把我手夾過好幾次,。”段林回憶,,雖然當(dāng)時很疼,,但是現(xiàn)在想想?yún)s非常幸福,,也很感激父親。
兒時的段林非常喜歡回老家,,因為只有回老家才可以坐汽車,。“每次回老家時,,我都會坐在靠車窗的座位上,,趴在車窗上,高興地看著外面,,汽車的顛簸,,也覺得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倍瘟终f,,那時大家出遠(yuǎn)門除了火車,基本都是坐公交車,,在當(dāng)時公交車被大伙稱作“公共汽車”,。
段林告訴記者,應(yīng)該是在小學(xué)四五年級時,,“黃面的”出現(xiàn)了,,也就是現(xiàn)在的面包車,全是黃顏色,,但很快就被夏利出租車取而代之了,。 (田志華)
上世紀(jì)90年代:摩托車是主流 汽車逐漸盛行
現(xiàn)在出行的交通工具越來越多,但上世紀(jì)90年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車,,平常家戶基本都有,,汽車正逐漸盛行。
1991年出生的李強告訴記者,,記得小時候家里有一輛自行車和摩托車,,自行車幾乎不怎么騎,主要還是騎摩托車出去,。大街上看到自行車和摩托車比較多,,汽車相對較少。因為經(jīng)濟(jì)條件好一點的家戶才能買得起汽車,,比較常見的汽車就是桑塔納和吉普212等,。
李強小時候是在縣城長大的,父母是鄉(xiāng)鎮(zhèn)中學(xué)的老師,,每次放假都去回縣城家里,,剛開始是騎自行車,感覺非常不方便,那會兒公路也不太好走,,就買了一輛鈴木摩托車,,騎摩托車回家大大節(jié)省了時間,“現(xiàn)在想想當(dāng)時有摩托車就相當(dāng)于汽車,,尤其是父親抽空回來,,騎著摩托車送我去上學(xué),我總是坐在最前面,,看著前方的風(fēng)景,,覺得自己很幸福?!崩顝娀貞浀?。
“那會兒大街上騎摩托車的人很多,汽車還比較少見,,第一次坐汽車時我剛好8歲,。父親的朋友開著桑塔納汽車帶我回縣城上學(xué)。平常父親帶我騎摩托車30多分鐘才能回家,,汽車只用了短短15分鐘就到了,。從那時起我就非常喜歡汽車,想著自己以后一定要買輛汽車,?!崩顝娬f。(張森輝)
責(zé)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