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倒是覺得,,在課程太難,、學業(yè)太重、大學學費太高,、含金量和就業(yè)率太低等背景下,,貧寒學子放棄高考未必是一個不明智的選擇,。畢竟,未來的機會還很多,,自學,、就業(yè)后再深造等都是可選項。全社會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于“高考”,,集中于那“六分之一”的學生,,而沒有更多地關注“六分之五”,是有失偏頗的。教育的關注點應該重新回到“六分之五”上來,,才能真正使教育回到應有的健康軌道上來,,也使那勝出的“六分之一”變得更健康。
今天的教育是知識灌輸太多,,心靈塑造太少,。題海戰(zhàn)術壓得學生喘不過氣,,到頭來大部分孩子只是高考的陪讀機器,,不僅失去全面、個性化發(fā)展的可能,,更大的損失則是包括高考勝出者在內,,孩子們的心靈與人格發(fā)展成為巨大的荒漠。中國的教育必須走出高考迷思,,重新回到內外兼修的人本身,。
“外修”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要告訴孩子,,“你”是誰,,對于家庭,對于社會和國家,,對于你自己,,你有什么權利和義務,該怎樣對人對己負責,;人又是什么,,為什么要珍惜生命;在什么年齡,,應該做什么事,;如何清醒獨立地思考,等等,,這些都要讓孩子從小有一個清晰的概念,。要給孩子們現(xiàn)實的階梯,從對人對己負責開始,,一步一個堅實的腳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不是只有空洞的理想和愛國教育。
“內修”是教會學生如何做個好人,,如何完善自己的心性,,以開放的心胸、真實的自我,、理性的思考,、獨立的意志,正確面對一切批評與贊美、順境與逆境,;如何發(fā)現(xiàn)和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一點一點地樹立自己可實現(xiàn)的目標,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養(yǎng)成健康,、自信,、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和行為習慣,。
如果大部分孩子都能做到內外兼修,,內心堅強、獨立,、開放又自由,,考不考大學又有什么關系?未來從事什么職業(yè)又有什么關系,?專業(yè)和大學都不是成功之母,,行行出狀元倒是貨真價實。
不要一味停留在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的爭論上,,那是永遠扯不清的一團亂麻,。學校的知識和分數(shù),只是人生中知識的極小部分,,對于人素質,、潛能的培養(yǎng)和衡量,非常有限,。但另一面,,成績是對一個人在某個人生階段精神狀態(tài)的最好檢驗與小結。為什么同樣的學習過程,,人與人之間成績會出現(xiàn)那么大的差異,?人的學習能力有什么不同,如何改善自己的學習,;為什么同一個人,,以不同的心態(tài)學習時,結果會發(fā)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都需要深入地研究和思考,,也都應該是教育必須認真對待的基本內容。(中國青年報 童大煥)
來源:新華網(wǎng)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wǎng)編輯
上一篇: 清明祭掃要傳承更要文明
下一篇: 評論不可嘩眾取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