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閱讀提示:
一次“大咖”云集的武林盛會,,促成了一場闊別38年的重逢,。今年2月底,在山西省武術協會召開的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已是耄耋之年的洪洞通背拳大師秦根基再遇形意拳大師賈寶壽,、大成拳大師郭貴志,、楊氏太極拳大師楊振鋒,他們不禁憶起1979年5月在廣西南寧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
那一年,,他們風華正茂,,懷揣著對傳統武術的滿腔熱忱,代表山西出征解放以后首次舉辦的全國武林大會,。彈指一揮夢依舊,,不管經歷多少波折與誘惑,他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風云變幻,,寵辱不驚。秦根基越過浮華萬千,,直抵心中夢想彼岸,。他只盼,有生之年,,能攜眾弟子將洪洞通背拳搬上銀屏,,使洪洞通背拳家喻戶曉。
一見傾心歷經艱辛為學藝
38年前,,秦根基和12位山西籍大師趕赴全國武林大會,,并留下一張劃時代的合影。時過境遷,,這張“歷史的見證”被秦根基悉心收藏于孫子的武館內,,成為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日前,,記者驅車來到洪洞縣的這家武館,,一睹大師們昔日的風采,走近秦根基的“通背人生”,。
霍山腳下,,汾水之畔,有一個遠近聞名,、名人輩出的歷史文化名村——洪洞縣大槐樹鎮(zhèn)上紀落村,。
這里民風強悍,尚武之風由來已久,,素有“拳窩子”之稱,。秦根基生長于此,自幼耳濡目染,,不由癡迷武術,。父親點頭許可后,他拜入本村拳師湯福兒門下,,開始一板一眼地練起了洪洞通背拳,。
“村子東頭有個老君觀,道士常常習武健身,且大多身懷絕技,、功夫高深,。練拳之余,我經常前去觀摩,,并得到多位老道士的點撥和教誨,。”秦根基回憶,,在他心里,,這些道士個個都是世外高人。但是,,一位老道士卻意味深長地告訴他,,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真正的武林高手在民間,。
這句話點醒了秦根基,若想在洪洞通背拳上有所發(fā)展,,須努力提升拳藝,,不斷加深自己對傳統武術的理解。經湯師父舉薦,,他遍訪名師,,不僅學有所長,還掌握了歷代通背大師口口相傳的練功要訣,。初生牛犢不怕虎,,為了提高自己的技擊能力,秦根基敢與眾大師過招,,雖然沒少“挨打”,,卻在“實戰(zhàn)”中切切實實領悟到技法奧秘。
與上紀落村相鄰的大胡麻村有一位洪洞通背拳高手石銘雄,,其精通于師傳的小套路,,動作流利順暢,,出拳迅如閃電,,二三十秒就能打完一個小套路,是遠近聞名的拳師之一,。秦根基慕名前去拜師,,在石銘雄的指點下,他把拳法與拳理相互揣摩,,將訓練與實戰(zhàn)認真推敲,,把不足與疑惑反復琢磨。他不懼艱辛、勤學苦練,,終技藝漸進,。
再見傾情拜得名師揚通背
在學藝過程中,秦根基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那時,,他常常聽人提及著名洪洞通背拳大師范作舟的故事。都說,,范作舟不僅智力過人,,而且拳藝高超,有貼墻掛畫之功,、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神仙不測之妙,曾擊敗日本武士,,挑落口出狂言“腳踏汾河兩岸,,拳打洪趙二縣”的山東大漢,為此聲名遠播,。
范作舟為人低調,,從不輕易授徒。秦根基絞盡腦汁,、三顧茅廬,,以誠心和執(zhí)著打動老先生,成為其關門弟子,?!案S范師父習拳期間,我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且擔負多責,。無論工作多忙,,我堅持早起晚睡、勤學苦練,、拳不離手,。”秦根基說,,師父親傳他洪洞通背拳一百單八勢,,六六三十六肘,二十四腿,,二十名手,,秘招、秘路,、內功及其練法,,另有范氏獨家所傳的二郎大套,。同時經過打千張紙、練鐵砂掌,、扔石鎖,、單操等反復練習,他進步神速,、功力倍增,。
1970年,在臨汾地區(qū)舉辦的武術比賽中,,秦根基獨手拳以硬朗的拳風,、快如閃電的速度,一路過關斬將,,獨占鰲頭,,在晉南名氣大增。
時隔兩年,,范作舟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悲痛萬分。恩師出殯之日,,他身披重孝,,在墳前長跪不起。并暗暗發(fā)誓:要將師父所學一一傳承,,將洪洞通背拳發(fā)揚光大,。
很快,這一機會到來了,。1978年,,經過多方努力,由秦根基等身作勢,,由孫成功照相畫圖,,用蠟板刻制而成《洪洞通背拳》一書。這引起了省內外武術名家的極大關注,,使秦根基獲取了1979年5月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的“入場券”,。
“當年,山西共有13人奔赴廣西南寧,,各代表不同拳種和門派,。如今,多位大師已先后離世,,健在的連我在內還有5人,。”秦根基摩挲著曾經的合影,,眼前仿佛是眾人切磋的場景,,到了會場,我就傻眼了,,參加觀摩交流的拳種很多,,僅通背就有劈掛通背、少林通背,、白猿通背等多種,,而我所練的拳種一直以來就叫通背拳。為了與其他通背拳區(qū)別開來,,經領隊與其他拳師商量,,同意我提出的‘洪洞通背拳’叫法?!蹦悄?,秦根基剛四十出頭,雖與沙國政等武術大家同臺論技,,卻絲毫沒有怯場,。他以武術技擊之長、武術理論研究之深,,獲得了特邀優(yōu)秀獎,,使洪洞通背拳在全國名聲大噪。
三定終身廣授門徒傳技藝
高手云集的武林大會給了秦根基莫大的啟發(fā),,為了積極挖掘整理洪洞通背拳,,他不辭辛苦,走遍大江南北,,研習形意拳,、太極拳、大成拳及其他拳種之精妙,,吸取各門派技法及功法之所長,,不斷提升自己的拳藝。
秦根基苦練拳藝,,名聲在外,。于是,常常有習武之人找上門來,,要求與他切磋,。
與此相關的幾個小故事流傳至今,仍被武術界津津樂道,。曾有數人在席間夸夸其談,,稱自己所練功夫如何高超,如是再三,,秦根基將筷子放手指上,,未見發(fā)力,,卻見筷子已穩(wěn)穩(wěn)插入梁上的縫隙間,高談者瞬間無語;人高馬大,、擅長拿法的一位山東武者前來比武,,剛一見面就上手打來,秦根基被逼無奈,,以推山式瞬間發(fā)力,,將武者推翻在地;自稱“少林寺沒對手”的“把式”來切磋,結果一上手,,就被秦根基掀翻在沙發(fā)上,。
秦根基恪守“勤為功夫本,德是武術魂”的武術操守,,與人切磋僅點到為止,,從不傷人身體,因德藝雙馨而備受武林推崇,。但是,,他不在乎自己的成就如何,只在意洪洞通背拳的發(fā)展,。他不斷學習研究醫(yī)學,、兵法、戰(zhàn)術,、體育,、易經、各門派武術書籍及國際性自由搏擊術,,不斷豐富洪洞通背拳套路和技法,,自編了《四門鞭桿》等拳術和器械套路。
2006年,,秦根基整理平生所學,、所練、所悟,,聯合自己的外甥,,即洪洞通背拳第九代傳人衛(wèi)明出版了《中國洪洞通背拳》,詳細介紹了通背拳二十四手,、三十六肘,、二十四腿及通背套路、通背四門鞭等,,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提供了研習傳統武術的重要資料,。同年,在洪洞縣委宣傳部及多家企業(yè)的鼎力相助之下,,秦根基錄制了十三集洪洞通背拳電視藝術教學片,。
如今,,秦根基培養(yǎng)學生和弟子數千人,不少弟子憑一技之長進入公安,、武警,、部隊及企事業(yè)單位,。
窮盡一生弘揚國粹壯國威
1982年,,秦根基編著的第一本書《洪洞通背拳練用述真》正式出版,不僅在國內武術界引起轟動,,還揚名國外,,受到日本武術界的高度關注。日方代表經過系統了解,,認為洪洞通背拳有很大的研究和實用價值,。同時出資200萬元,邀請秦根基前往日本傳授技法,。他不為所動,,婉言謝絕。
時隔十年,,多位日本武士尋訪秦根基,,主動提出與他比試洪洞通背拳。原來,,當年,,日方代表回國后,在武術刊物上以《洪洞通背拳見聞》為題,,講述了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感,,其中多次提及秦根基。這篇報道在日本掀起一股“洪洞通背拳熱”,,許多武術愛好者四處搜尋相關資料,,并奉為至寶進行研究和學習。
日本武士隨口道來“韓信埋伏”猿猴看果”朝陽擊鼓”等洪洞通背拳的許多招數,,大大超出秦根基的想象,。談話間,一位日本武士突然發(fā)力,,使拳朝秦根基的弟子打去,。該弟子反應神速,出手極快,,按照師父平日所教,,接手后借勢發(fā)力,只一掌差點將日本武士推到樓下,,日本武士驚出一身冷汗,,心服口服,。
洪洞通背拳大壯國威!此次切磋,秦根基和其弟子讓日本武士親身體驗到了洪洞通背拳實戰(zhàn)技法的厲害,,展示了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
時至今日,秦根基仍為傳承和弘揚洪洞通背拳不懈努力,。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外甥、孫子繼承了他的衣缽,,以傳播通背精神為己任,。此時所處的武館,正是秦根基孫子,、洪洞通背拳第十代傳人秦新華的心血,。他出身于武術世家,自幼就背負著爺爺的囑托和期望,,他深知要將這門國粹發(fā)展下去,,亟需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人。
“隨著外來文化的侵襲,許多孩子不學國粹,跑去學外來拳種,,令我等頗為痛心。經過數年研究,,我將與時俱進的理念融入洪洞通背拳,琢磨出‘快打法108招’,,并研究出相應的完善的教學方案,,系統的教學方法,適合在青少年兒童中推廣,。從孩子抓起,,學習傳統武術及其文化精髓,使傳統武術煥發(fā)新光彩,?!鼻匦氯A滿懷期待地說,有朝一日,,洪洞通背拳必能如爺爺所期盼的一樣,,遍布全國各地、走進千家萬戶,。
記者 王隰斌 李靜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