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記者 王曉靜) 4月13日,臨汾博物館“平陽講壇”迎來正式開壇后的第二講,。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駑博士以《堯立中國》為題,,與200余位歷史文化愛好者一同分享了“本初中國”的相關知識。
2001年至今,,何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研究員,,山西隊隊長。主要從事山西襄汾陶寺遺址考古發(fā)掘與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遺址專項”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黃河,、長江及西遼河流域精神文化的發(fā)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工程”之“陶寺課題”,。主持發(fā)掘出世界最早觀象臺,研究提出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是本初“中國”,,提出陶寺遺址為堯舜之都的系列考古證據(jù)鏈,,為將堯舜禹傳說變?yōu)樾攀纷龀隽岁P鍵的貢獻。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早期國家,、中國文明起源考古,、精神文化考古理論研究等。
講座中,,何駑博士利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40年來考古發(fā)掘與研究成果,,闡明了“中國”的本初含義為地中之都、中土之國;中國概念形成的考古判別標準必須有物證的“地中”概念出現(xiàn)與國家社會組織的形成,,二者合成“中國”概念,。從現(xiàn)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本初“中國”的誕生絕不止為西周中期的《何尊》銘文所載“宅茲中國”,,而要早至距今4000多年前的陶寺文化時期的黃河中游地區(qū),。40年來,陶寺遺址持之以恒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已經(jīng)初步建立起一條比較完整的考古證據(jù)鏈,,證實陶寺遺址是堯舜之都,故稱“堯立中國”,。
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我市知名文化品牌,拓展臨汾博物館公共服務教育功能,,由市委宣傳部牽頭,,今年年初我市在臨汾博物館報告廳設立了“平陽講壇”,每半個月推出一期講座,,此舉在講好臨汾故事,、傳播臨汾聲音、擴大臨汾影響中的作用日益顯現(xiàn),。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