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來,,浮山縣響水河鎮(zhèn)東陳村黨支部書記溫金鋒,“顧大家忘小家,、解民憂幫民富”,,憑著對黨、對集體和群眾的高度責任心,,愛崗敬業(yè),、心系群眾,以身作則,、積極作為,,把東陳村打造成了經濟發(fā)展、村容整潔,、鄉(xiāng)村文明,、和諧安康的先進村。在他的帶領下,,東陳村多次被縣,、鎮(zhèn)黨委兩級評為先進黨支部,東陳村也被列入了新農村建設的行列,。
多措并舉 建設高標準的村級活動場所
東陳村位于響水河鎮(zhèn)東南部約4公里處,,全村轄兩個自然村,共有210戶,、860口人,,黨員31人,,村“兩委”共8人,村民代表21人,。長久以來,,村級辦公就擠在該村李氏祠堂的一間房里,由于年久失修,,破爛不堪,空間狹小,,無論辦公還是議事都在這里,。自他擔任黨支部書記后,多次征求村民意見,,進行多方論證,,規(guī)劃設計,多方籌資,,統(tǒng)籌運作,,自籌15萬元新建了高標準的村級活動室13間,堅持“一室多用”的原則,,設置了辦公室,、黨員活動室、遠程教育接收點,、計生,、綜治和農村書屋等,懸掛國旗,、黨旗,,設置了村務、黨務公開欄,,長期以辦公場所為依托,,組織開展黨務、村務,、培訓學習等各式各樣的活動,,使其不僅成為村級“兩委”的辦公場所、黨員活動的陣地,、村民議事的中心,,還成為了矛盾調解中心、為民服務的窗口,,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
勇挑重擔 建設高標準的通村致富路
大家都說,,這幾年,,溫金鋒千方百計跑項目,、要資金,修路,、發(fā)展產業(yè),、推進環(huán)境建設,為村里辦了許多實事,、好事,。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東陳村有一條唯一通往村外的2公里路,。最初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面對“一方面是沒有資金,,一方面是外出的路”的局面,,受命于危難之時的他,想到的是絕不能辜負人民對自己的期望,。他心里十分清楚,,要勇挑黨支部書記的重擔,為村民辦實事,。為此,,他花了半個多月時間到群眾中走訪,傾聽廣大群眾的意見,,在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后,,他把修路作為工作的重點。由于他心里裝著百姓,,所以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內,,克服重重困難,不遺余力地四處勞累奔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積極多方爭取資金,花銷37萬元修好了通村道路,,還包括通村的一座小橋,。2012年秋,他又墊資2.5萬元,,把村里所鋪水泥路路肩全部埋平,。近兩年,依靠黨的好政策,,實現了街巷硬化,,安裝太陽能路燈,道路更寬,也更亮了,。但群眾依舊不忘泥土路,,當然更忘不了的就是他了。
面臨土地貧瘠的困境,,東陳村農民經濟收入微薄,,更有棄地打工者存在。為讓農民早日富起來,溫金鋒請專家,,測土地,,找藥方,多論證,,最終把栽植核桃作為經濟收入的著力點,,他帶領黨員干部先行栽植核桃350畝,并找林業(yè)專家學習嫁接技術,,再手把手地傳授給其他村民,并成立專業(yè)合作社,,為群眾增加收入鋪了一條新路,。
大干實干 建設高標準的新農村
溫金鋒始終把堅持學習政治理論和法律法規(guī)作為搞好各項工作的前提,不斷在實踐中豐富自己,、提高自己,,不僅學習了黨的十八大精神以及農村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還重視經濟,、科技方面知識的學習,,經常深入到群眾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了自己組織協(xié)調、決策指揮,、依法行政,、科學執(zhí)政以及駕馭全局、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當全鎮(zhèn)敲響環(huán)境整治的戰(zhàn)鼓時,,作為黨支部書記的溫金鋒,第一個行動起來,,結合該村的實際情況,,召開村級動員會,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劃分衛(wèi)生責任區(qū),,確定村級保潔員,規(guī)定了垃圾傾倒點。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清理垃圾300余噸,,清除雜草600余平方米,清理亂搭亂建41處,,粉刷墻面4000平方米,,涂白樹木420株,涂白路牙1公里,,產生的4.8萬元勞務費用全部由他一人承擔,。就是這樣,他帶領全村黨員干部,、村民積極投入到環(huán)境整治的工作中,,最終該村被鎮(zhèn)黨委評為“環(huán)境整治示范村”,環(huán)境好了,,人更好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更加緊促了。
“要時刻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政治態(tài)度,,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情感上貼近群眾、在工作上依靠群眾”,。作為東陳村的“領頭羊”,,溫金鋒一直默默奉獻著,心系百姓,,真心實意為民辦實事,,用一顆赤誠之心帶領干部群眾向著“村美民富”的目標邁進。 通訊員 馬華虎 陳璐 溫庭輝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