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日,,中國文化報在顯著位置刊登了《雄獅登天塔,勃發(fā)志昂昂》的長篇特稿,,該稿以凝練,、簡潔的文字,記敘了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鄉(xiāng)陶寺村的天塔獅舞由發(fā)掘整理,、革故鼎新,,直至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不凡經歷。稿子發(fā)表后,,在當?shù)匾鹆藦V泛影響,。
令人驚奇的是,稿件作者董文達是一位年長67歲的山西省工商學校的退休教師,,臨汾市民盟盟員,。退休五年來,,董文達以宣傳“非遺”為己業(yè),老而述作為非遺,,為民族文化遺產傳承鼓與呼,,在各級報刊發(fā)表了30余篇文章。同時,,作為民盟盟員,,他不遺余力地議政建言,成為全市聞名的一位“非遺”老人,。
非遺成為晚年的新選擇
2007年,,董文達從教師崗位退休,那年他61歲,。一次,,他去同學、臨汾市文廣新局副局長王軍那里,,王軍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市很多,但宣傳非遺的人卻不多,。老同學無意中的一句話,,卻像閃電一樣照亮了董文達的心空,他的直覺告訴他,,利用有生之年鼓呼“非遺”,,就是自己退休后繼續(xù)工作的“新崗位”。
襄汾縣陶寺村的“天塔舞獅”由“獅子上板凳”而來,,相傳始于隋,,盛于唐,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歷史,,是當?shù)剞r村慶豐收,、賀佳節(jié)時世代相傳的一種娛樂形式。現(xiàn)年70多歲的李登山,,原是陶寺村黨支部書記,,小時即拜師而成舞獅人。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李登山與縣文化館的梁鐵鎖合作,,使其成為既飽含傳統(tǒng)文化藝術,又具現(xiàn)代藝術因素的形式,,板凳層迭最高時達9米多,,群獅在各層之間弄舞,最高處李登山頭頂一米多長的板凳,,雙手懸空,,倒轉向下,,揮筆從容書寫對聯(lián)。2006年,,“天塔舞獅”申遺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入選國家級非遺,,僅說明天塔舞獅這一民間形式的優(yōu)質,,但即成為遺產,就說明它已距傳統(tǒng)的大眾化,、娛樂性漸行漸遠,,一旦離開群眾的眼球,它的生命力也許很快凋零,。董文達先從天塔獅舞寫起,,也許有人認為,對一個中專學校的馬列主義教師來講,,能在課堂上口若懸河,,備課時幾萬字的人,拿起筆寫新聞還不是小菜一碟嗎?其實不然,,新聞和教書雖然都離不開寫作,,但完全是兩個行當,從未受過新聞業(yè)務系統(tǒng)培訓的老董,,做起這件事來其實就是闖入了一片新鮮的天地,,其中坎坷可想而知。他先從揣摸報紙開始,,離他家數(shù)里外的山西師范大學閱覽室有各種報紙雜志,,每天下午,老董都要步行過去,,對著報紙細細琢磨上幾個小時,,進行自身充電,。新聞的特點是先采后寫,,如果沒有第一手從被采訪者那里得到的資料,作者根本無法下筆,,就像俗話常說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專業(yè)記者來說這一切都不是問題,而對一位業(yè)余作者這一切都成為問題,。幾年來,,董文達靠擠公共汽車、步行,、借用拍照設備等辦法,,終于成就了一篇篇稿件,。
在前往襄汾縣陶寺村采寫時,他先乘公共汽車30公里到達縣城,,而后又步行5公里到村,,幾次往返才掌握滿意的素材。顯然,,對一位60多歲的老人,,僅采訪一環(huán)就不是一個愜意而輕松的過程,所幸他先后撰寫的有關天塔舞獅的稿件先后在《中國文化報》《臨汾日報》《山西廣播電視報》刊登,。
在民間挖掘素材
董文達的家鄉(xiāng)翼城縣,,素以“唐堯故地”、“晉國之源”而著稱于世,,是個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這里有著十幾種傳統(tǒng)文化遺產,翼城花鼓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品種,,相傳興于唐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對于早已聞名遐邇,、多次見著報端的翼城花鼓,,在宣傳上如何出新,從新的角度進行挖掘?董文達多次利用春節(jié)回鄉(xiāng)探親等時間,,拜訪相關方面的人士,,查閱縣志資料,探索花鼓歷史淵源,,深入花鼓傳統(tǒng)濃厚的村莊座談,,從中篩選新聞角度,漸漸,,他的思想清晰,,綜觀有關翼城花鼓的宣傳,都集中在花鼓技巧,、曲牌,、歷史沿革等方面,而對花鼓的具體傳承人及其脈絡略顯粗糙,,于是,,他決定寫一寫翼城花鼓的傳承人。那時,,翼城花鼓的最后一位傳承人是城關鎮(zhèn)楊家莊的楊作梁,,他生于1938年,少年時即拜本村花鼓30余代傳人楊生漢為師,,學得了其全部花鼓精華,,并以獨創(chuàng)《三鼓朝陽》鼓段聞名鄉(xiāng)里,。2008年成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董文達找到楊作梁的親屬多次深談,,光采訪就記下了1萬余字,,寫作時正值盛夏,酷熱難當,,一周時間中,,他三次重寫,終于成稿,。
這篇題為《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稿件刊登在《翼城史志》上,。史志辦的工作人員講,這是全縣唯一一篇有關翼城花鼓傳承人的詳細記載,。2010年,,楊作梁的去世,令董文達想到了許多,,他意識到目前花鼓傳承人多數(shù)年事已高,,其掌握的花鼓傳統(tǒng)技巧面臨人亡藝絕的危險現(xiàn)實,如何從老藝人那里挽救花鼓原始資料就是一項迫在眉睫的當務之急,,為此,,他又及時總結了翼城縣委、縣政府如何站在文化立縣的高度,,把花鼓保護列入全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的一系列有效做法,,以《翼城花鼓走出了保護非遺的好路子》一稿,發(fā)表在當年7月7日的《臨汾日報》上,,在全市產生了一定影響,,臨汾市非遺中心的負責同志專門約見他交流看法。
呼吁社會關心“非遺”
斗轉星移,,董文達已在宣傳“非遺”的路子上走了5年,,伴隨著清苦的寫作生涯和寂寞的書齋,他的思路卻越走越遠,。他看到,,雖然我們國家已經把“非遺”工作提到了重要地位,并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但在采寫過程中,,也遇到了“‘非遺不是GDP,抓不抓都行’重申報,、輕保護”等等不利于“非遺”事業(yè)的現(xiàn)象。他在撰寫“非遺”有關報道的同時,,也不斷向各級政府建言獻策,,呼吁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重視“非遺”工作,。
2010年,董文達通過調查研究,,對臨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提出了加強和保護的建議,,建議提到,一些地方領導對“非遺”重視不足,,認識不到位,,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不少地方財政投入相對較少,,導致對非遺的保護只停留在計劃上,柜子里,,挽救意識不強,,“非遺”面臨人亡藝絕的局面,非遺學術研究隊伍薄弱,,理論研究更嘗未提上議事日程等等,,對此,他提出了領導要從戰(zhàn)略意義上高度重視非遺,,加大對非遺保護經費投入,,建立“非遺”研究基地,加大保護力度等意見,。
他在文中滿懷激情地說,,臨汾市非遺項目有國家項目8項,省級項目54項,,市級項目72項,,縣級項目134項,項目之多位列全省第一,,這些人類文明的瑰寶是黃河流域作為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見證,,我們身處此地,對祖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有什么理由讓它流失?隨后,,董文達又來到臨汾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了解到臨汾市的“非遺”保護工作雖然在全省位居前列,,但也遇到了不少具體的困難和問題,,像人員編制少、經費不夠用,、“非遺”保護基礎設施落后,,保護宣傳滯后等,他知道這雖然是一項事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盡管如此,,他還是滿腔熱忱地揭示了現(xiàn)狀,,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2012年8月31日的臨汾市政協(xié)刊物《社情民意》刊登了他的建議文章,。
董文達說,,潛心“非遺”,只是自己晚年的一份責任,,寫作“非遺”,、宣傳“非遺”,讓它引起社會和人們的關注就行了,。至于說到老年人的健康長壽,,除了上面所說頤養(yǎng)天年的方式,最主要的就是,,有一件事干,,有一份愛好。在工作中不斷追隨社會的進步,,從中忙出愉快的心情,,以此保持心態(tài)的年輕、思想的新銳,,生命之樹照樣長青,。(李宏偉 陳鳳鳴)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