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須眉
——記曲沃縣果蔬中心農藝師焦艷榮
臨汾新聞網訊 焦艷榮自1989年參加工作,,一直在一線從事蔬菜生產的技術推廣和應用,。二十多年來,她跑遍全縣種植蔬菜的區(qū)域,,給菜農解決技術難題千余次,,獲省,、市、縣獎20余項,,在各類刊物上發(fā)表文章20篇,,完成各類試驗30項。
敬業(yè)愛崗 服務“三農”
27年來,,在服務菜業(yè)的生涯中,,焦艷榮經歷了比同齡人更多的艱辛。1989年在單位制種人員奇缺的情況下,,她承擔了10余畝試驗田的制種任務,。為使椒農制種獲得高產,她在伏天連日奮戰(zhàn),,蹲點反復試驗,,同時虛心向業(yè)務能力強的技術員請教,在當年制種工作中取得全縣第一的成績,。
有了第一年的工作基礎和經驗,,在第二年的制種工作中,焦艷榮承擔了數(shù)十萬的育苗任務,,并在育苗過程中提出合理化建議,,為當年的制種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幾年的制種工作中,焦艷榮常常早出晚歸,,風里來雨里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奔波在田間地頭,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受制種村干部和村民的好評,。
無私奉獻 勇于探索
1998年,,該縣建立了第一個蔬菜園區(qū)——太子灘蔬菜園區(qū)。焦艷榮被派到基地進行有機生態(tài)型西紅柿無土栽培技術試驗,,當時我國有機生態(tài)型蔬菜無土栽培技術尚處于初期階段,,這方面的技術尚處于探索階段,再加上地域之間的氣候差異,,投產種植成功很難,,讓她承擔了巨大的壓力。
焦艷榮每天在試驗田工作10個小時左右,,細心觀察,、精心試驗、記錄,。終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實驗成功了,收獲西紅柿1000余公斤,,比有土西紅柿早上市一個半月,,畝總產量高出2500余公斤,為園區(qū)的蔬菜種植發(fā)展樹立了榜樣,。當時,,市場上的西紅柿都是從外地運來的。當這種無土實驗的西紅柿一上市,,就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價格每公斤高于同類產品0.2至0.4元。
有機生態(tài)型西紅柿無土栽培技術實驗的成功,,為水土流失嚴重的沙土地,、鹽堿地、病害嚴重的重茬地等不能種植蔬菜的區(qū)域以及硬地綠化和種植綠色蔬菜開辟了一條嶄新的致富路,。焦艷榮通過一年的刻苦鉆研和精心試驗,,為該縣節(jié)省資金20余萬元,。
努力進取 開拓創(chuàng)新
2009年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百萬棚行動計劃之年,,該縣各鄉(xiāng)鎮(zhèn)大力發(fā)展溫室蔬菜,。果蔬農業(yè)中心和開發(fā)辦經縣委、縣政府同意,,共成立3個大棚技術指導組,,按照工作的總體部署,焦艷榮被任命為第一技術指導組技術負責人,,負責曲村鎮(zhèn),、里村鎮(zhèn)、楊談鄉(xiāng)3個鄉(xiāng)鎮(zhèn)溫室生產技術,。
曲沃的種植結構從70年代以來都是“南菜北果”,,因此縣北邊3個鄉(xiāng)鎮(zhèn)的蔬菜技術指導工作任務十分艱巨。由于其他兩個組的技術負責人聘請的是山東農民技術員,,在技術問題的處理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所以焦艷榮在完成自己任務的同時,還要兼顧其他4個鄉(xiāng)鎮(zhèn)的疑難問題處理,。在這一年,,她常常講課講到天黑,進棚指導跑到筋疲力盡,,接受技術咨詢接到手機沒電,。工作中,她盡心盡力,、恪守職責,,為全縣的蔬菜生產和技術推廣付出了百倍的辛勞。
巾幗不讓須眉,,作為農技推廣人員中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焦艷榮在自己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她不怕臟不怕累,,是每一個農技人學習的榜樣,。因為在工作中取得的突出貢獻,焦艷榮先后被授予“科技推廣能手”“百萬棚行動計劃先進個人”“巾幗建功先進個人”“三八紅旗手”等榮譽稱號,。
?。?strong>趙瑞瑞)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