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楊小三,,吉縣車城鄉(xiāng)朱家堡村村民,現年54歲,。同所有農民一樣,,楊小三憨厚善良,讓人一見就覺得親近,,臉上總是掛著絲絲微笑,,流露出對生活的執(zhí)著追求和無比熱愛。他是弱小的,,但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整個家族的重擔,,用一雙長滿繭的手去播種、去收獲,。他以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精神,帶領本村的貧困戶一起脫貧致富,。
幾十年前,,朱家堡村貧窮落后,交通不便,,七溝八梁,,十年九旱,人畜飲水都困難,。1981年父親去世時,,還欠信用社貸款3100元。家中兄妹5個,,一個姐姐,、一個哥哥、兩個弟弟,,母親因勞累過度,、營養(yǎng)不良而常年胃疼?!爱敃r的情況不能提,,一提就想掉眼淚。”楊小三回憶說,。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時候常年餓肚子,,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饅頭。野菜就頂半年糧,,春天就上山捋槐花,、挖苦苣,夏天在地里割灰條,,秋天拾蘑菇,,只要是地里長出來的野菜都能用來充饑。
因為家里窮,,1990年27歲的楊小三到妻子家做了上門女婿,。“結婚時什么家具都沒有,,在媳婦姑姑家借了一個箱子,,三天后就還回去了?!苯Y婚后,,他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除了要照顧自己的母親,、兄弟姐妹,,還父親生前所欠下的貸款,還要贍養(yǎng)岳父,、岳母,。為此,楊小三除了種地外,,平時只要有賺錢的活兒都要干,,去鄉(xiāng)寧煤礦打工,上山刨藥材,、打連翹,,幾年來,他起早貪黑,、日復一日,,即使如此辛苦,日子依然過得很拮據,。
那時,縣委,、縣政府鼓勵農民進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引導農民栽種果樹。出于對新生事物不理解,村民們都持觀望態(tài)度,。楊小三最先響應,,在自家5畝地里栽了果樹苗。從此,,楊小三白天打理果樹,,晚上鉆研果樹管理,一心撲在果園上,。剛開始幾年,,果樹不到掛果期,沒有收入,。家人埋怨他把錢打了水漂,,楊小三有些不服氣,他堅持在挫折中不懈學習果樹管理技術,。
曲折的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沒有知識是行不通的,,管理果樹也是需要技術的,。因此,楊小三牢抓各種學習機會,,不管是縣,、鄉(xiāng)舉辦的各種培訓,還是外出觀摩學習,。只要有時間,、有精力,他總是第一個報名參加,。在沒有培訓的時候,,楊小三就利用閑暇時間在家自學,通過看書,、看電視來獲取知識,、提高自己。
2010年,,全國農村遠程教育試點在吉縣農村展開,,一時間,摸慣了鋤頭把的農民有了摸電腦,、觸網絡的機會,,時代的發(fā)展一下子將農民與現代網絡對接上了,寬帶網拉到了山旮旯,,這讓楊小三喜出望外,。每天只要有時間,,他就到村委會觀看遠程教育學習。2011年,,他的果園迎來了第一個豐收年,,更宏大的目標在楊小三心中點燃。
2012年,,看到有村民往外承包果園,,早有想法的楊小三立刻貸款、借錢,,用2.1萬元將果園承包下來,。俗語說:“人勤地不懶”,由于果樹管理得當,,2017年,,楊小三賣蘋果收入近10余萬元。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楊小三在走上致富道路之后沒有忘記這句話。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紛紛開始種植果樹,,開始向他請教,學習蘋果種植技術,。由于村民們文化水平較低,,管理果園不夠得心應手,老實忠厚的楊小三毫無保留地把自己果園管理的經驗和村民們分享,。很多村民在他的幫助下,,管理果園的技術日益精進,收入也年年新高,。
楊小三時時關心其他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村里的貧困戶池長勝,、徐路德,、楊財柱、張印安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生活艱苦,,缺乏科學的果樹管理技術。為了幫助他們早日脫貧,,楊小三不管再忙再累,,都要在剪枝、施肥,、疏花,、套袋時到貧困戶家里手把手地教他們,,不光把竅門教給他們,,還充當助手,。在楊小三的指導和幫助下,2017年年底,,4戶貧困戶通過蘋果種植全部實現產業(yè)脫貧,。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楊小三的帶領下,,蘋果種植在朱家堡村大力發(fā)展,很多村民有了種植經驗,,每年按時令進行果樹管理,,蘋果產值大大提高,精品蘋果為村民帶來了收益,、帶來了希望,。(胡安嬌)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