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wǎng)訊 84歲的李文保是浮山縣天壇鎮(zhèn)賈莊村的一名村民,,歲月在老人臉上鐫刻下道道皺紋,,皮膚被曬得黝黑發(fā)亮,,后背微微駝起,雖然咬字不太清晰,,可一說起解放戰(zhàn)爭,老人的話匣子就打開了,。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故事李文保支前的經(jīng)歷有許多,,在國共合作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曾抬過國民黨軍隊在太岳山脈負傷的傷兵,。曾經(jīng)有一位負傷的士兵問他,,八路軍與老百姓相處的那么融洽,讓他們好羨慕,,而他所在的國民黨部隊與老百姓相處時,,中間好像有一道無影的墻。這個問題也難住了李文保,。他只是籠統(tǒng)地對那位傷兵說:人家八路軍經(jīng)常在一起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官兵平等嘛?!惫伯a(chǎn)黨領(lǐng)導的八路軍與當?shù)匕傩账榻蝗诘墓适略诶钗谋5挠洃浿杏性S多,,尤其是國民黨中央軍四十軍龐軍長與當時在太岳軍分區(qū)司令員陳賡的對話讓他終身難忘。他聽別人說,,有一次召開戰(zhàn)區(qū)會議,,龐軍長問陳賡司令員,八路軍進了村幫村民挑水,,幫村民掃院,、種地,老百姓也將自己家的雞蛋,、白面主動送給八路軍,,而他領(lǐng)導的部隊就沒有這樣樂觀,這里有什么秘訣,。陳賡司令員幽默地回答:我們有一種秘密武器—— —批評與自我批評,。”龐軍長回到駐地,,也按陳賡司令員說法召集連以上軍官開會,,而且會議的主題就是給他提意見和建議。會議開了兩天,,就是沒有一個人發(fā)言,。尷尬的龐軍長最后拔出手槍說,誰不提意見就槍斃了他,。第三天,,他的手下看到不提意見小命難保,個個爭先發(fā)言,,而且是針針見血,,讓坐在上位的龐軍長坐不住了,,他又拔出手槍說,誰再說就斃誰,。
■四人一組運傷員1948年3月至5月,,攻打臨汾的戰(zhàn)役在臨汾各縣如火如荼進行著。炮火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以廣大人民的利益為重,,保護土改勝利果實,勇躍投身到解放戰(zhàn)爭中去,,并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他們就是支前民兵,,李文保就是其中的一員。
當時,,臨汾城區(qū)四周的縣城陸續(xù)得到解放,,而解放臨汾的后勤保障人員出現(xiàn)短缺,前線物資極度匱乏,,特別是物資的運送成為“攔路虎”,。諸如送柴火、運米面,、抬干草,、拉門等活兒成為支前民兵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前線受傷官兵的轉(zhuǎn)移更是重中之重,,總之,,臨汾的支前民兵包攬了所有后勤工作?!敖夥徘挚h,、聞喜縣、浮山縣,、臨汾城等戰(zhàn)役我都參加了,解放軍打到哪兒,,我就跟到哪兒,。為了保障解放軍的補給,家里的地也顧不上種了,,從1947年的10月9日到1948年的5月17日,,我一刻都沒閑著?!闭f完,,李文保驕傲地說,就連最不起眼的木門,,在戰(zhàn)爭中也發(fā)揮了不小的作用,。當時,,解放臨汾的戰(zhàn)士挖戰(zhàn)壕,把木門放在一邊,,多余的土全靠一扇扇木門才能運出去,。”“你肯定不知道,,我們當時的擔架是什么樣的,。”李文保語氣里帶著一絲神秘,,他當即拿過來一把鐵鍬,、一根木棍,放在地上,,開始比劃起來,。“我們這些民兵走到哪兒,,都要隨身帶著一捆細繩子,、一根扁擔,4個人一組搬運一個傷病員,。先把兩根扁擔平行放置,,再把細繩子來回纏繞做成擔架,長度一定要讓傷員的頭和腳都放在上面,。另外兩根扁擔拴在擔架兩側(cè),,4個人搭在肩膀上用來抬傷員?!崩钗谋Uf,,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他到底抬了多少傷病員,,送了多少物資早已記不清了,,但是,解放軍戰(zhàn)士們前仆后繼,、一往無前的精神卻令他終身難忘,。(王隰斌 弓佩玉)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