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47歲的于國良是山西三維集團的一名普通職工,,洪洞通背拳的傳人。他有10余份當年的洪洞麻紙書寫的契約,,時間跨越100余年,。
老奶奶帶父輩“回家”“于家的先祖是從大槐樹下遷出的?!庇趪颊f道,。
于家是從大槐樹下遷到山東濟南府長樂縣百尺河鎮(zhèn)東水泊村。百尺河鎮(zhèn)現(xiàn)屬于山東諸城縣,,位于山東省省道S220附近,,東水泊村位于百尺河鎮(zhèn)西南,與之相對應的西水泊村位于鐵路旁,?!凹易V上記載的鎮(zhèn)名與村名一定不會錯?!庇趪伎隙ǖ卣f,,但在高德地圖上并未找到“濟南府長樂縣百尺河鎮(zhèn)東水泊村”。
“有一年,,山東老家遭遇災荒,,于家十七世于史言動了回家的念頭,便徒步向西遷徙,在潞安府(現(xiàn)晉城)安營扎寨,?!庇趪冀榻B,但回家的信念在于家從沒打消過,。
民國初年,,于家二十世老奶奶史氏帶著4個兒子,從潞安府徒步向大槐樹走來,,他們落腳到洪洞(原趙城)孫曲村,,從零做起,在此安家立業(yè),。
于家到達洪洞至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于國良是第四代人,。前些年還與晉城(潞安府)的親戚有來往,,只是近年來聯(lián)系少了。
一份契約
于國良保存的第一份傳家寶契約這樣記載:民國七年(1918年)八月,,孫堡人張建統(tǒng)與于兆禮(又名于來成),,由村長副:李俊秀、席云做中間人,,立下了補契,,地鄰張建成、賈文濬也在契約上簽名,。
于家這份土地買賣的標的是一畝八分地,。這單生意還到當時的縣政府登記備案,并于當年十二月繳納契稅,??h政府給張、于兩家出具了合法的契約,。
民國八年(1919年),,于兆禮、于兆智(又名于永成)用20塊銀元從張里辰手中買了一條通道,。說合人是劉立乾和申保子,。于兆禮是于國良的大爺爺,于兆智是他的爺爺,。
一份房窯證
于國良保存的第二份傳家寶是原趙城縣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向于家頒發(fā)的房窯證,。證件上“所列房窯經(jīng)政府核準,依法確定為于兆禮所有,,特給此證為憑”,。證件上蓋有縣政府和縣長賈子勤的印章。該證所列于家成員有于兆禮(36歲)、于兆智(32歲)等人,。
一份土地證
于國良保存的第三份傳家寶是原趙城縣人民政府于1951年8月15日向于家頒發(fā)的土地證,。證件登記于家 有土地6處,合計8畝9分2厘的土地,。證件特別申明“所列土地經(jīng)政府核準,,依法確定為于兆禮所有,特給此證為憑”,。證件上蓋有縣政府和縣長賈子勤的朱紅大印,。
該土地證顯示,孫堡村屬于原趙城縣一區(qū),,孫堡行政村孫堡自然村,。
一份稅單
于國良保存的第四份傳家寶是一份稅單(也稱正契),原趙城縣人民政府第994號,,稅單使用的是公元紀年,,公元1952年3月5日簽發(fā)的,經(jīng)辦人是崔鐘鶴,。
稅單的標的物種類是土地,,質(zhì)量是水地,數(shù)量1畝4分5厘,。出賣人是孫堡村的馬鴻順,,承買人于兆禮。土地賣價85萬元。稅率6%,稅額51000元,。
從這份稅單中可以看到,,趙城當時已經(jīng)解放好幾年,趙城經(jīng)過了土地改革,土地還可以買賣,說明當時土地這一生產(chǎn)資料還是私有的,政府認可交易,。
雖然這些契約有些破損,但于國良仍視為“寶貝”,。
于國良愿意把這些“傳家寶”捐獻給有關(guān)博物館收藏,,用于研究洪洞趙城一帶,民國初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變化,、民俗約定,、財政政策等。
記者王隰斌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