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莊扇鼓儺戲 碗碗腔 曲沃琴書不失傳統(tǒng)魅力
2017年元旦、春節(jié)期間,,曲沃縣舉辦了一系列文藝展演,、送戲下鄉(xiāng)等文化惠民活動,,任莊扇鼓儺戲、碗碗腔,、曲沃琴書……各種“非遺”節(jié)目在各類大型晚會,、文藝演出、社火集會上集體亮相,,向觀眾展示非遺文化的傳統(tǒng)魅力,,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追捧,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非遺”,,了解“非遺”,,并自愿守護和傳承“非遺”。
任莊扇鼓儺戲,,是曲沃縣任莊村民“遵行儺禮,,禳瘟逐疫,祈福祛災”,,于每年仲春進行的一項古老的祀神表演,。《扇鼓神譜》發(fā)現于1986年,。經鑒定,,該神譜為宣統(tǒng)元年許文炳手抄本,現珍藏于任莊村許世旺家中,。原件長17.5厘米,、寬18.5厘米,單頁雙折,、麻紙無格,、紙稔裝訂、毛筆豎寫,。手抄原本現存21頁,、42面,約8000余字,詳細記錄了12折儺戲的演唱內容,,封面書寫“扇鼓神譜”四字,,扉頁豎寫“遵行儺禮,,禳瘟逐疫”八字,。時任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藝術研究室主任、現中國儺戲研究會會長曲六乙審定后說:“這是一份全國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是一件無價之寶,,要竭盡全力搶救”。目前,,中國儺戲研究學會正聯(lián)合全國8省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曲沃縣碗碗腔是流行于曲沃及周邊地區(qū)的一種皮影戲腔調,因主要擊節(jié)樂器為小銅碗而得名,,又因領奏樂器月琴舊稱“阮咸”,,故稱“阮兒腔”。曲沃碗碗腔歷史悠久,,戲曲語言用的是“蒲州邦子”的道白聲韻,,傳承了碗碗腔的“撩板”和“直桿二八”板式,按照行當及角色的情緒變化,,使唱腔更加流暢,,更加符合人物特性,加入了“中音板胡”,,打擊樂采用的是小直徑馬鑼,、蒲劇的大窩鐃鈸、曲沃秧歌中的小鉸子,。表演形態(tài)上更多的追求皮影戲的拙中之美,,既夸張又浪漫。當地政府整合資源,,將“真人借假人影子表演,,假人借真人嗓子演唱”的藝術,改由真人登臺扮演,,并于1960年組建了“曲沃縣碗碗腔劇團”,,先后排演了傳統(tǒng)古裝劇38個劇目以及百余出現代小戲,如今曲沃碗碗腔已成為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
曲沃琴書是流行于山西南部及其周邊山,、陜、豫三省交界地帶的曲藝形式,。因表演時手持八角鼓和單扇鈸交替擊節(jié)伴奏,,故舊稱“鼓兒書”或“鉸子書”,至今約有130年左右的歷史。表演形式為說唱相間,,以唱為主,,采用曲沃方音。早期多為一人手拿梆子自行伴奏,,采用曲沃當地方音坐著說唱,,也有自拉四胡腳踏木魚的演出或一人一手打小揚琴一手擊挎板表演的情形。伴奏樂器除了八角鼓,、小鉸和木魚,,還可加入四胡、揚琴,、板胡,、三弦、笛子,、二胡等,。曲沃琴書的傳統(tǒng)節(jié)目比較豐富。有取材于古典小說的長篇書如《楊家將》《水滸》《西游記》等,,有來自文人墨客創(chuàng)編的中篇書如《青龍寺》《金鐘記》《巧姻合》《金鐲玉環(huán)記》《御媒合同記》《呂蒙正趕考》,、《巧合奇冤》等;有取材于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的小段書如《灶君爺訴冤》《麒麟送子》《八仙慶壽》《子母河》《雙拜堂》《馬棚封官》《趕花轎》《小兩口咒雙親》等;還有一些詼諧幽默、妙趣橫生的小書帽如《顛倒蟲》《十個和尚》《大姐兒放屁》《二指高》等,。
任莊扇鼓儺戲,、碗碗腔、曲沃琴書這三種藝術表演形式,,已于2011年被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節(jié)期間,各種精選的非遺節(jié)目輪番上演,,精彩紛呈,,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也感受到“非遺”的文化價值與藝術魅力,。截至目前,,該縣已演出“非遺”節(jié)目50余臺次,受眾達20余萬人,。一大批新編劇目也應運而生,,進一步展示現代生活、傳播正能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讓傳統(tǒng)文化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更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有許多酷愛民間文藝的青年人找到縣文化局,,要求自費學習,,繼承文化遺產,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劉紅兵 曹珍 許蓉)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