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艾蒿香
宮鳳華
“端午時節(jié)草萋萋,,野艾茸茸淡著衣,。”艾蒿和茼蒿,、菖蒲一樣,,彌漫著苦澀的味道,豐富,、內(nèi)斂,、靈性,充滿著讓人心安的意味,。艾蒿如羞怯的村姑,,靜靜地居于一隅,細細低語心事,。
艾蒿總在不經(jīng)意間齊嘟嘟地躥上來,,葉片碧綠脆嫩,陽面涂短柔毛,,背披蛛絲狀絨毛,,身材頎長,,裊裊婷婷。艾蒿一堆一簇的,,隨處可見,。莖葉似菊,無花,。葉子也像是掛了一層薄薄的霜,,灰白,疑是秋之薤露,。
常常見到柳條般俊逸的村婦便拎起雪亮的鐮刀,,不疾不緩地去往墻邊地角砍回一大抱艾蒿。采艾的情形,,頗有“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huán)”的風(fēng)韻,。沾露的艾蒿亭亭的,有大半人高,。那葉片,,青青的,蒙了層淺淺的絨毛,,顯出青蒼的風(fēng)骨,。濃濃的清香,夾帶著淡淡的苦澀,,直入肺腑,,穿透心靈。
采回艾蒿,,或插在門楣上,,或擱在神龕上,能驅(qū)鬼避邪,。家家門楣,、窗框都插上用菖蒲做的劍,用艾蒿做的旗,。幾束苦艾和菖蒲插在盛有清水的瓶子里,,能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正應(yīng)古籍記載:“五月五日采艾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p>
端午節(jié)前后,,鄉(xiāng)村孩子的脖子間便掛上五彩線,、鴨蛋網(wǎng)和香包,。香包里填的是曬干了的艾蒿、菖蒲及一些草藥,,有一股濃濃的香味,,孩子家戴香包有清潔、辟穢的好處,。
艾蒿能消病祛災(zāi),。舊日鄉(xiāng)村女人生養(yǎng)時都喝艾湯,艾葉具有溫氣散寒,、生暖止血的功效,。真想不到苦艾與女人之間竟是如此的血脈相通。母親也喜歡用艾水洗澡或熏蒸,,以達到去晦氣而活血之效,。幼童害了天皰瘡,多用艾蒿和菖蒲搗爛,,取其汁,,擦拭全身,數(shù)日,,身上便結(jié)疤了,。
青嫩的艾蒿還能食用。村婦們掐些嫩芽回來,,攪在玉米面里或糯米粉里攤餅,。祖母常煮艾汁和黏面,蒸制粘糕,,再佐以噴香的黃豆面,,搟成薄薄的餅,卷起來,,蘸糖汁,,嚼起來,朵頤生香,。艾餅香在小巷里縈紆不散,,浸染了我們的童年時光。
黃昏里,,村婦會把艾蒿割回家,,去掉梗,掛在草垛上曬干,,做成枕頭芯,。我們睡著松軟的枕頭,,聞著濃濃的艾香,可以明目提神,、咀嚼苦澀,,且清香遠勝于現(xiàn)在的海綿枕、蕎麥枕,、羽絨枕,,從此艾蒿和溫暖關(guān)聯(lián)。
艾蒿是一種善良而凄苦的植物,,凝聚了鄉(xiāng)村所有的孤寂和蒼涼,。艾蒿和粽子一起,成為田園生活的一種標(biāo)識,,彌漫著古典氣息,。艾香醇厚,鄉(xiāng)愁浸泡其中,,艾蒿把鄉(xiāng)村里潛藏的隱忍和堅韌化作濃烈的香味,,浸潤著人們的心靈。
責(zé)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