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絲弦起
賈臨清
開年大戲的鑼鼓是正月初五的晚上在影劇院敲響的,。由此一直到正月二十,,每晚都會有一番熱鬧上演。紅彤彤地列出劇目和時間的展板,,一字排開,,在這個黯淡少雪的冬季,,閃爍出令人欣喜的新春信息。
我連著看了開頭的三場:《戰(zhàn)潼關(guān)》《琵琶記》以及三個折子戲《小宴》《三娘教子》《扈家莊》,。每天晚飯后,,收拾停當,整裝出發(fā),,老爸老媽看我這樣“愛看戲”,,很是意外。
其實,,我實在算不上戲迷,,至少比起我姥爺差遠了。記得多年前,,姥爺就說過,,年輕時在西安,曾追著名角兒王秀蘭趕場子,人家演到哪兒,,他就看到哪兒,。他喜歡聽戲,最希望的就是演員在臺上不要動,,就坐在那兒唱,,不停地唱。當時我還小,,聽到姥爺這樣說時,,吃驚可不小。因為我的接受心態(tài)完全相反:每每看到演員向椅子靠近,,心里就開始暗暗叫苦;等他們真的坐住了時,,我的心情便近乎絕望:咿咿呀呀的大段演唱,實在是一段難熬的時光——當然,,也是我的夢游時光,。神奇的是,臺上一唱完,,我就醒了,,只是大禮堂的硬板椅背堅硬無比,硌得我后脖頸又疼又僵,,半天緩不過來,。姥爺經(jīng)常在收音機里聽戲。那叮叮咣咣,、聲嘶力竭的伴奏和唱腔,,幾乎成了姥爺無形的安樂窩。我們時常覺得嘈雜煩亂,,他卻可以在里面談笑自如,,安然入睡。有時,,我們以為那些聲音是干擾,,想讓他好好休息,就輕輕地把收音機關(guān)掉,。然而,,神奇的一幕出現(xiàn)了。剛才還打著呼嚕的姥爺,,在聲音消失的一瞬間,,立刻就會圓睜雙眼,警覺四顧,。干脆,,我們不再打擾他,,就讓收音機那么響著,。
于是,,一個盛夏時節(jié)午休時分的場景便深深植入了我的記憶:泥瓦磚墻,,柴門木牖的小院里,,墻上掛著我們上學要帶的軍用水壺,,里面早已灌滿了開水,,壺蓋靜靜地懸吊在半空,。小房門口,,姥爺坐在藤椅上打盹兒。收音機里的嘈切之音,,時而如決堤之水猛烈激昂,時而如風中游絲若隱若現(xiàn),。在炫目灼熱的烈日下,它和樹上不知疲倦的蟬聲一起,,讓姐姐手植的夾竹桃愈發(fā)懊惱,,爸爸鋪就的青磚地更顯疲憊,。當然,也有硬氣的,,就是那個小小的石桌——坦然向天,,沉默而滾燙地期待著下一次歡聚,。
姥爺是真戲迷,,我望塵莫及,。我之所以愿意走進劇院,,是因為我敬畏時間,欣賞一切時間練就的人事,,對歷史悠久的文化總是心懷敬意,。戲曲是當之無愧的藝術(shù)瑰寶。一個戲曲演員,,“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師傅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笨粗掷?0元一張的最好的戲票,,我實在覺得愧對那些歷經(jīng)苦寒鐵杵磨針的真功夫,。不過,,劇院內(nèi)外臺上臺下收獲的感動,還是讓我的心里有了些許安慰,。
第一場《戰(zhàn)潼關(guān)》的主演郭澤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涌現(xiàn)的優(yōu)秀青年演員的代表,,我曾看過他演的《徐策跑城》。我正在心里暗暗推算著他的年齡,,忽然看到臺上一個頗為激烈的倒地動作之后,,前排兩個白發(fā)蒼蒼的腦袋湊到了一起:
“六十啦?”
“嗯。多!”
“哦,。六十多了?!?/p>
倆人似乎還想說點什么,,嘴動了動,終于沒有出聲,,只是各自慢慢坐正,,繼續(xù)安靜地看戲。
但我能夠感受到他們內(nèi)心的不平靜,。三十多年過去了,,長江后浪推前浪,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曾經(jīng)有口皆碑的十三紅,、楊翠花等老藝術(shù)家已不見了身影,當年的新星如今已花甲之年,,仍在臺上奮力奔“跑”,。傳統(tǒng)技藝沒有磨滅,。《戰(zhàn)潼關(guān)》的寇準(郭澤民飾)還在用翻轉(zhuǎn)的帽翅表達內(nèi)心的焦慮:上下轉(zhuǎn),、左右轉(zhuǎn)、同向轉(zhuǎn),、逆向轉(zhuǎn),,讓人眼花繚亂;《小宴》里呂布撩妹(貂蟬)的得意之情,,仍然通過翎子的花樣翻飛表露無遺——據(jù)說長長的翎子之所以能挺直到最尖端,,全靠演員咬著后槽牙,,控制調(diào)整,,才能實現(xiàn)的,。還有《三娘教子》中的唱,,《扈家莊》中的打,,都是扎扎實實的基本功夫?!杜糜洝防铮椦葳w五娘的演員當場邊唱邊作畫,、寫字,,又展示了令人驚喜的新技藝,。
欣賞感嘆的間隙,我有時會忍不住走神,。我知道,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每一點稍縱即逝的技藝背后,,都是艱苦而孤獨的磨煉。一個受眾有限的地方劇種,,在這個急功近利、花樣翻新的變革時代,恐怕很難承擔起每一個從業(yè)者對生活品質(zhì)的需求,,對事業(yè)發(fā)展的向往。醫(yī)療,、教育,、住房、交通,、安全等種種社會問題一樣會落在他們頭上,矛盾,、痛苦,、抑郁、焦慮等時代病癥,,一樣會煎熬他們的身心,。同時,他們還必須面對新媒體時代戲曲市場的嚴重萎縮,。
但是,,無論如何,大幕拉開之后,,臺上臺下總能心意溝通,,獲得極大的精神滿足。從那些一絲不茍全情投入的表演者和演奏者,,以及遠道而來步履蹣跚的老戲迷身上,,我突然感到自己觸摸到了這座小城的一根文化脈搏,微弱頑強,。它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我們思考:是什么力量把我們聯(lián)系在同一塊土地上?與時俱進中,,如何處理新與舊的關(guān)系?破“舊”容易,立“新”卻難,。如果不明白“新”是什么,,怎樣立“新”,就急不可耐地一味放棄,,則很有可能形成文化的斷裂,,世世代代生長在這里的人們也將失去一種黏合的力量。戲曲藝術(shù)就是這樣一種文化黏合劑。它的發(fā)展下滑不僅展示的是一種藝術(shù)的命運軌跡,,更是對人類生存提出的嚴重警告,。
遺憾的是,我來不及看到《楊門女將》了,。三十多年前我曾看過多次,。當時飾演穆桂英的崔彩彩只有19歲,扮相光彩照人,,一出場便贏得滿堂喝彩,。
新的版本一定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吧?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