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明月
喬貝
我深信,,每一個粗識文字的中國人在舉頭望月時,,都曾想起過這首詩——《靜夜思》。牙牙學(xué)語的稚子,,在父母膝前搖頭晃腦背誦的是它;白發(fā)蒼蒼的老翁,,在異國他鄉(xiāng)含淚低吟的是它,。如同“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一樣”,,它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婦孺皆知,歷久不衰,。
這是李白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輪明月,,無與倫比的明亮皎潔,照亮古今每一個游子無眠的夜,。只要一想起它,就會“何人不起故園情”;只要吟誦起它,,就會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慰藉,。
公元726年,25歲的李白辭親遠(yuǎn)游,,仗劍出蜀,。他浪跡天涯的腳步剛剛邁開,大起大落的人生傳奇還是未知,,同所有游子一樣,,既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期許,又思念著日漸遠(yuǎn)離的家鄉(xiāng),。仰望一輪明月時,,他還沒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狂狷,,也沒有“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狂放,更沒有“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的狂妄,,甚至也沒有“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疑惑,。他只是安靜坐在一片月華之中,,默默地想起了同一輪明月下的故鄉(xiāng):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僅僅20個字,,詩人就刻畫出游子深夜無眠的形象,。那該是秋天的夜,有白露為霜,,李白才會將地上月光疑為戶外飛霜,。將月光喻為霜,,并不新鮮,前有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后有蘇軾在《永遇樂》中寫“明月如霜,好風(fēng)如水,,清景無限”,。但這里由“明月光”到“地上霜”卻更為自然,仿佛信手拈來,,卻又渾若天成,。然后,僅是“舉頭”“低頭”兩個動作,,于俯仰之間,,就將天上明月與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聯(lián)系起來?!懊髟虏恢O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月本無意,,卻教人相思,。
月亮,游子,,故鄉(xiāng),,就此成了三個不可分割的意象。
由床前月光,,到天上明月,,再到千里故鄉(xiāng),不事雕琢,,似脫口而出,,一氣呵成。全詩沒有他慣用的夸張,、反復(fù),,只以霜喻月光,既含蓄洗煉,,又淺顯易懂,,明白如話。正如李白自己所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33年后,與李白同時代的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同樣月夜難眠,,卻非淡淡的思念,,而是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月亮,,便成了一枚思鄉(xiāng)的印戳。
這輪中國明月,,即使再過千年萬年,,也將依然在每個中國人心中清輝不減。
責(zé)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