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國文化里的牛
喬忠延
春回大地,,耕牛拉犁,劃破油烏的沃土,,撒進去的種子很快就會讓天地間充滿生機,。牛,似乎不是耕種土地,,而是打開地門,,溝通天地間的氣息,融進春天溫熱的活力,。俯首甘為孺子牛,。不用揚鞭自奮蹄。牛和世世代代生成的牛文化,,早已成為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精神能源,。
一牛可抵七人力
在十二生肖中,,牛的地位有多高?不必去做過多的調查研究,,按照名人效應的尺度一丈量,肯定名列前茅,。自從魯迅先生寫下“俯首甘為孺子?!保瑖藢ε:团I砩铣休d的品格,,便崇敬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還不知道人間有個魯迅,還不知道魯迅寫過贊美牛的詩句時,,我對牛就有了很深的感情,。鄉(xiāng)鄰們常說,一??傻制呷肆?。確實如此,春耕,、秋播,,牛是農田里的主力軍。我拿個小镢頭跟在爸爸身后學著刨地松土,,一個早晨只刨松了比桌面大不了多少的一小塊,,還累得氣喘吁吁,。太陽升高,饑腸轆轆,,該吃飯了,。正要回家,鄰院的登云大哥趕著牛路過,,可能是憐憫我汗滴禾下土,,微笑著將牛趕進我家田里。揚鞭喊聲“駕”,,黃牛即拉著犁緩步前行,,犁過處劃破了瓷實的土地??瓷先S牛走得不快,,走過去,轉回來,,幾個來回就耕完了我家的半畝農田,。那天回家的路上,我夸牛耕田真快,,爸爸告訴我的就是“一??傻制呷肆Α?,還說,,“掄起頭,,想起老牛”,。自此,,黃牛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日漸高大。
進城上初中后,,我讀到“俯首甘為孺子?!钡木渥樱劬︸R上閃爍出少見的亮光,。城里的同學卻一臉茫然,,他們沒有牛耕田的見識,就難以理解“俯首甘為孺子?!保我愿呱?。及至老師講到魯迅先生的另一句話,,“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城里的同學立即雙目放光,,這回卻輪到我一臉茫然,。我沒有喝過牛奶,也就不知道牛還有這般可貴的奉獻,。添加了牛奉獻牛奶的作為,,更是高大了牛的形象。
此后,,隨著學識的增加,,關于牛的意象不斷拓展?!疤焐n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南北朝時期的《敕勒歌》,,廣袤的草原為牛提供了開闊的活動空間與豐贍的食物,多么安詳自在的景象呀!“隔岸橫州十里青,,黃牛無數(shù)放春晴,。船行非與牛相背,何事黃牛卻倒行,?!边@是楊萬里的詩作《過大皋渡》,黃牛不會倒行,,而是船行河中水流太急,,生活的趣味里悄然透著淡淡的哲理?!伴T外一溪清見底,,老翁牽牛飲溪水。溪清喜不污牛腹,,豈畏踐霜寒墮趾,。”這是陸游詩作《飲牛歌》,,用老翁飲牛的潔凈溪水,,比襯自我的廉潔之志。往后看更見意趣,,“牛能生犢我有孫,,世世相從老故園”,借助牛繁衍生犢,,渲染門庭興旺,,而且世代情系故園,真是不忘初心呀!“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边@是宋代雷震的詩作《村晚》,,鄉(xiāng)村的黃昏恬靜怡和,靜在草叢,,靜在池塘,,靜在倒映于水面的“山銜落日”,這未免有點沉寂吧?打破沉寂的是牛,,是趨步前行的牛,,還有牛背上飛出的短笛聲,這聲音毫無約束,,信口吹響,,自由飛揚。
牛耕田,,馬戍邊
寫下這個標題,,我將一座古代的廟宇拉近前來。山門上醒目著三個大字:牛王廟,。說牛王廟,,其實并不確切。確切地說,,是三王廟,,里面供奉的是牛王、馬王和藥王,。這座古廟在臨汾市堯都區(qū)魏村,,為何要建這樣一座廟宇?村里上年紀的人會告訴你,這是古人對安居樂業(yè)的向往,。更具體的解釋是,,牛耕田,馬戍邊,,藥治病,。牛耕田才能五谷豐登,馬戍邊才能國泰民安,,藥治病才能健康長壽,。三王廟寄托著古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望。祭祀三王的大廟,,僅以牛王為名,,足見在三王當中,牛王是王中之王。是呀,,有牛耕種才能適時下種,不至于錯過時令,,導致減產(chǎn);才能及時收獲,,不至于進度緩慢,讓豐產(chǎn)的糧食遭受風雨侵襲,,霉爛在地里,。牛,是豐衣足食的第一生產(chǎn)力,。有了健壯的耕牛,,才可能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樣戍邊的將士與戰(zhàn)馬才有充足的糧草,,才有足夠的力量上陣殺敵,保家衛(wèi)國,。糧食豐收,,即使傷風著涼,頭疼腦熱,,需要診療吃藥,,也不至于手頭拮據(jù),無錢買藥,。豐收的糧食也是錢串,,拉到集市一賣,就是金銀,。
魏村這座牛王廟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廟里有座戲臺,為元代所建,,每年農歷四月初十都要祭祀牛王,,表達對耕牛的禮敬。在元代戲劇家石君寶的劇本《魯大夫秋胡戲妻》里,,寫著“門首吹打響,,敢是賽牛王社的”,可見當時牛王社廟會非常普遍,。毫無疑問,,在很長的歲月里,牛就是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拽拉著時代悠然前行,。
這不是推斷,是考古發(fā)現(xiàn)屢屢證明過的。據(jù)我所掌握的資料,,考古發(fā)現(xiàn)可以觀測到商代的牛,,以及牛派生出的繁盛文化。商代出土的文物有牛身器物,、牛首裝飾品和牛面具,。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多件器物,整體形象就是牛,,而且不是一種姿態(tài),,有臥地的,有匍匐的,,還有站立的,。使用的材質也不單一,有青銅的,,有玉質的,,還有石頭雕塑的。牛首裝飾品出土于王陵區(qū),,多雕飾在青銅器尊,、罍等器物上,很顯然是王者身份高貴的象征,。牛首眼睛突出,,雙角向后方伸展,雄健而英俊,。牛面具的發(fā)現(xiàn)范圍很廣,,殷墟,金沙,,陜西城固,、洋縣和湖北隨州葉家山等遺址,均有青銅質地的器物,。
比殷墟更早的牛文物,,是陳列在桐鄉(xiāng)市博物館的一件骨耜,這是烏鎮(zhèn)文體站清理遺址淤泥時,,發(fā)現(xiàn)的一塊牛肩胛骨,,長14.5厘米,寬6.8厘米,,中間的孔洞說明古人曾經(jīng)精心打制過,。桐鄉(xiāng)市石門羅家角遺址,曾經(jīng)發(fā)掘出7000年前后人工栽培的秈稻和粳稻,。這件牛骨耜與之時間相近,,說明先祖由采摘水稻為主的農業(yè)生產(chǎn),在向耜耕時期邁進。一葉知秋,,一件牛骨耜激活了那個遙遠的時代,。
再往前追溯,腳步要邁向東北大地,。2007年,,考古專家在哈爾濱太平鎮(zhèn)附近調查遺存的猛犸象、披毛犀化石,,居然發(fā)現(xiàn)了一枚長約50厘米的牛類下頜骨化石。這一發(fā)現(xiàn)令國際馴養(yǎng)學術界刮目相看,,過去一直以為馴化牛開始于距今10500年的中東地區(qū),,東亞地區(qū)要到2000年后才有馴化的實證。哈爾濱發(fā)現(xiàn)的這枚牛下頜骨化石,,在距今10000年前后,,它說明中國先祖很早就在馴化牛,與之結成了一個生存共同體,。
中華文明進程中,,先祖的足跡中夾雜著牛蹄印。
我將我享,,維羊維牛
從考古成果眺望,,在人猿揖別后不久,先祖群居的地方便出現(xiàn)了牛的身影,。牛馴化確實不算遲,,但是成為與人難舍難分的好幫手卻有一個不短的過程。如果你對這個推論有點疑義,,不妨翻開《詩經(jīng)》讀一讀,。打開《詩經(jīng)》,《風》《雅》《頌》都能看見牛的身影,?!秶L》里有《君子于役》,《小雅》里有《無羊》《黍苗》《楚茨》,,《大雅》里有《生民》《行葦》,,《頌》里有《我將》《絲衣》。凝神斂氣閱讀,,幾乎都能聽見在遙遠的吟誦中雜糅著哞哞的牛叫聲,。
細細分辨,那時的牛少有在田疇高叫的,,多是在路途草地長吟,,牛還沒有成為耕田的主要勞力。《君子于役》的牛和羊緊隨一起,,似乎都在山坡上吃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丈夫服役遠行,,妻子在家思念。日薄西山,,黃昏將至,,雞已上窩,牛羊走下山坡,,就是不見丈夫的身影,。思念的人兒是何等焦渴!如果將《君子于役》里的養(yǎng)牛視為畜牧業(yè)還是猜測,那《無羊》里的牛卻千真萬確是在牧群中了:“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誰謂爾無牛,九十其犉,。爾羊來思,,其角濈濈。爾牛來思,,其耳濕濕,。”這是在說,,誰說你沒羊?三百只一大群,。誰說你沒牛?九十頭大黃牛。細想,,那么偌大的羊群不少見,,牛群則不多見,多見的牛群不是耕田牛,,而是肉牛和奶牛,。從這些詩作只能感受到畜牧業(yè)興旺發(fā)達,卻無法找到農業(yè)耕種的佐證,?!妒蛎纭房此平咏烁N,一讀根本不是,?!捌M芃黍苗,,陰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勞之,。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云歸哉?!鼻懊鎺拙渲皇墙柚堂绲耐?,歌頌西周召伯的功德,追隨他的隊伍前行,。后面幾句雖然出現(xiàn)了牛,,不過是扶車牽牛壯觀前行而已。
《楚茨》《我將》與《絲衣》都是詠頌祭祀場景,,是像牛王廟那樣,牛端坐在神龕上享受祭奠嗎?當然不是,,而是被作為犧牲供奉在祭壇上,。古代最為隆重的祭祀要用太牢,即三牲,。三牲,,即整牛、整豬與整羊,?!段覍ⅰ穼懙馈拔覍⑽蚁恚S羊維?!?,祭祀奉獻的是肥羊肥牛;《絲衣》寫道“自堂徂基,自羊徂?!?,祭祀奉獻的還是羊牛,這里是要查驗祭祀禮品準備得如何;至于《楚茨》則是把牛羊宰殺洗凈,,蒸熟羹湯,,敬祀上天,“或剝或亨,,或肆或將”“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
牛從作為犧牲祭祀神靈,,到被尊為牛王受人祭拜,,還有很遠的距離。這距離如何縮短,,拉犁耕田就是牛翻身的起點,。起點在何時?南宋史學家鄭樵認為“始于西漢”。這說法已被考古證實,,江蘇省睢寧縣雙溝鎮(zhèn)出土過一塊漢代畫像石,,上面刻有農人扶犁驅牛耕田的圖案,因而稱作牛耕圖,。足以證明牛耕田這事,,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不過,,仔細一想這未必是起點,,《國語·晉語》里已有“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的記載,。如前所述,,犧,是太牢牛,、羊,、豬;勤,指勞力,,耕作,。豬和羊不能耕地,很顯然這里的犧就是牛,,牛耕那時已有先例,。
南宋學者王應麟秉持這種觀點,而且想象得合情合理,。他的根據(jù)是孔子的兩個學生:一個是司馬犁,,字子牛;一個是冉耕,字伯牛,。從他們的名和字中可以看出,,“犁”與“牛”相關,,“耕”與“?!币蚕嚓P??鬃邮谴呵飼r期的人,,不就說明春秋時期已經(jīng)用牛耕田嗎?春秋時期即使未能大面積牛耕,也有人率先牽著牛耕作農田了,。
牛郎織女
走進牛王殿,,端坐在神龕上的牛王完全人格化了,,塑造的是人而不是牛。若是細看那雙眼睛,,就會發(fā)現(xiàn)匠人的精明:那是一雙牛眼,,而非人眼。幾百年前做雕塑的工匠斷然不知道會有個魯迅,,斷然不知道魯迅會有句名言,,“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偏偏工匠早就實踐著這名言,。人化了的牛王用一雙圓大而和善的眼睛垂顧著人間,向他作揖叩拜的人們自然會受到感染,,將他吃苦耐勞,、敦厚溫和的品德傳播開去。
傳說故事里早就流傳著牛的美德,。據(jù)說,,帝堯到了晚年自感精力不足,有意訪賢禪讓帝位,。聽說歷山有位眾生敬仰的賢人,,即前去尋訪。登上歷山,,田陌平展展的,。帝堯看見有個后生趕著兩頭牛耕田,,就朝他走去,。近前一看非常奇怪,這后生只揚鞭,,不打牛,,鞭子下去落到了犁后頭的簸箕上面。這又是為啥?待后生耕到田邊,,帝堯上前詢問,。后生笑呵呵地回答:牛為我賣力耕地,實在辛苦,,我不忍心打它們,。再者,我一鞭下去打不到兩頭牛身上,,打黃牛,,黃牛用勁;打黑牛,黑牛用勁,。兩頭牛不同時用勁,,力氣不勻,,地難耕平。
帝堯看看后生耕過的地,,果然平整如鏡,。最重要的是,帝堯由此看出這后生,,既有仁愛之心,,又有智慧才能,確實是難得的賢人,。這個后生名叫重華,,后來帝堯將帝位禪讓給他,他光大帝堯的偉業(yè),,后人尊他為舜,。中國歷代崇尚任人唯賢,賢人如何判斷?舜的舉止言談,,就展示了賢人應具備的品格:仁愛與智慧,。這仁愛與智慧從何處展示出來?從牛身上。牛,,不知不覺濡染著世人的精神世界,。
比這個傳說故事還要美妙的是神話,神話《牛郎織女》大化了牛的美德,。神話里的牛郎與牛,,是人和自然生靈融合一體的經(jīng)典例證。牛既是人使役的牲畜,,更是人的精神楷模,、行為導師。牛郎居家的主要農活就是放牛,。牛默默無聞地吃草,,默默無聞地耕田,默默無聞地拉車,,牛郎家的光景一天天見好,。牛郎大了,該娶親成家了,,哥嫂卻不愿負擔娶親的花費開銷,。那就分家,牛就是牛郎分得的全部家當,。牛郎默默牽著牛離開家,,搭個草棚住在山麓。牛郎繼續(xù)精心喂養(yǎng)牛,,牛繼續(xù)賣力流汗,。牛郎與牛相依為命,,安居樂業(yè)。
前面的故事里,,牛用行為感染牛郎,。后面的故事更見靈性,牛用語言指導牛郎,。第一次指導,,將織女引薦給牛郎,一對新人喜結良緣,,相親相愛,,生下一雙可愛的兒女。小日子過得正紅火,,牛卻走到了生命的終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非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人的最高境界,,牛比之還高,。死時,還要囑咐牛郎剝下它的皮,,危急時會有用處,。這是牛第二次指導牛郎,而且,,果然派上了用場,。織女被王母娘娘派遣天兵帶走,,下地回來的牛郎挑起兒女就追,。如何能追上天去?他想起老牛臨終時的囑咐,,披起牛皮騰空而起,。若不是王母娘娘劃出一條天河,很快就要追上了,。雖然,,自此滔滔天河隔斷了一對有情人,可是,,夜晚仰首,,眾人都能夠觀賞到牛郎星和織女星。牛郎用牛的德行照亮著國人的精神星空,。
臥鐵牛
我所在的臨汾城素有臥牛城的稱謂,。為何稱作臥牛城?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城墻十分堅固,易守難攻,。相傳當年李自成北上,,一路勢如破竹,唯有這座臥牛城久攻不下,。里面到底如何布防?李自成站在東北角的一個高堆上朝城里瞭望,,不料一支暗箭突然飛來,射傷了他,。李自成疼痛難忍,,掛甲離去,不打了,,至今城郊還留下個掛甲莊,。這個傳說真焉假焉無法認定。后來臨汾擴展城市,,竟然從城角出土了兩尊鐵牛,,而且都是臥著的。牛角高揚,,雙眼圓睜,,機警可愛,那為何不奮蹄向前,,卻伏地而臥?專家看過認為,,這臥牛伏而不息,蓄勢待發(fā),,卻絲毫不事張揚,,堪稱中國傳統(tǒng)思維外化的代表作。
那為什么要在臨汾城角安放臥牛?原來臨汾城面臨汾河,,夏秋時節(jié),,波濤洶涌的洪水咆哮而來,時刻威脅著城市安全,。臥尊鐵牛是渴望拱走洪水,,確保安然無恙?!兑捉?jīng)》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迸1毁x予新的功能:鎮(zhèn)洪水,保平安。
無獨有偶,,山西永濟黃河蒲津渡口也坐臥著鐵牛,,而且這鐵牛要比臨汾城的鐵牛威武得多。論個頭,,臨汾的鐵牛是微縮版的,,只有兔子大小;蒲津渡口的鐵牛,是放大版的,,比普通鐵牛還要大,,猶如大象;論體重,臨汾鐵牛一人就能雙手捧起,,蒲津渡口鐵牛重約一噸,,十幾個彪形大漢也未必抬得起;論數(shù)量,臨汾鐵牛也就四尊,,蒲津渡口是八尊,。與之協(xié)同上陣的還有鐵人、鐵柱和鐵山,。協(xié)同上陣干什么?拱水,,不僅拱水,還要抻拉繩索,,搭建浮橋,。時在唐朝開元年間,迄今1300年,。鐵牛見證了當年冶煉,、鑄造、水利,、橋梁史的狀況,,珍貴得不能再珍貴。
牛不僅守護一方平安,,還在戰(zhàn)場上建立功勛,。戰(zhàn)國時燕國發(fā)生內亂,齊國以平亂為名,,打進燕國搶掠財物,,埋下仇恨種子。后來繼位的燕昭王勵精圖治,,選派樂毅帶兵進攻齊國,,連續(xù)打下七十余城,、眼看齊國就有滅亡的危機,,指揮擺脫危機的是齊將田單,沖鋒陷陣打敗燕軍的頭等功臣則是黃牛。公元前279年,,田單征集千余頭牛,,雙角捆綁尖刀,尾巴縛葦澆油,,點燃蘆葦后,,黃牛瘋狂撲向敵陣。燕軍哪能抵擋,,敗得屁滾尿流,。從此,黃牛走進了軍事史,。
打春牛
牛不僅與歷史緊密相連,,而且與文化水乳交融。牛早已成為國人忍辱負重,、默默奉獻的精神化身,。從魯迅的“俯首甘為孺子牛”,,到臧克家的“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無一不是國人的心靈投影,?;蛟S是長期與牛耳鬢廝磨的緣故,國人喜歡借牛說理,。
曾經(jīng)聽到一個講誠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北周的孟信,主要情節(jié)得從一頭牛說起,。這牛還是頭病牛,,病倒在槽頭無法耕田拉車。有一天孟信外出,,侄兒把這頭病牛給賣了,,還賣了個好價錢。在別人看來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孟信回來卻十分生氣,,訓斥侄兒不該騙人,找到買主,,說明情況,,退還錢,牽回牛,。你別以為孟信家境富裕,,腰纏萬貫,其實他貧寒度日,常有斷炊之慮,。故事傳播開去,,牛這一去一回讓誠實守信光照人心。
比這個故事普及更廣的,,是出自《莊子·養(yǎng)生主》的“庖丁解?!薄b叶∈莻€廚師,,他給文惠君宰牛,,手腳并用,肩膝同動,,刀進刀出,,如優(yōu)美的舞蹈,如動聽的樂曲,。文惠君看得連聲稱妙,,問他為何有這等高的技巧。庖丁回答喜歡琢磨事情的規(guī)律,,宰牛也是這樣,。初始時看到的是一頭整牛,幾年下來摸準了牛身的結構,,不用眼睛也能看到骨頭和肌肉之間的縫隙,。刀進刀出,都在縫隙中,,可謂得心應手,。普通廚師一個月要更換一把刀,而他這把刀已經(jīng)使用了十九年之久,,刀刃依然鋒利無比,。莊子用這個故事教誨世人,熟能生巧,。自然,,熟能生巧,還需要勤于動腦,,掌握事物規(guī)律,。枯燥的道理一下講得明白透徹,。
《弘明集·理惑論》有個對牛彈琴的故事,。戰(zhàn)國時代,有叫公明儀的音樂家,,能作曲,,能演奏,,七弦琴彈得悅耳動聽,常常博得大家的喝彩,。有一天他興之所至,,抱著琴來到野外彈奏,。恰巧有一頭牛在身邊吃草,,公明儀突發(fā)奇想要為牛彈撥一曲。他彈得興致盎然,,牛埋頭吃草,,不予理睬。他覺得這是最高雅的樂曲《清角》,,牛理解不了,,便改換一支最簡單的曲調??上?,牛還是埋頭吃草,無動于衷,。公明儀大失所望,,悻悻而去。對牛彈琴,,找錯了對象,,這是古人的見識。今人研究發(fā)現(xiàn),,對牛彈琴,,牛亦快樂,產(chǎn)奶多,,奶質高,,還真沒有枉費心機。不過,,公明儀是音樂家,,不是飼養(yǎng)員,也就得不到跨界收獲的快樂,。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都是借牛來說道理。許多與牛相關的詞語經(jīng)常掛在人們嘴上,,除了前面說過的庖丁解牛,、對牛彈琴,還有鉆牛角尖,、汗牛充棟,、小試牛刀,、九牛一毛等,真是文而化之,,化入我們的思維和表達思維的通用語言,。這是文化,是牛文化,。
縱目神州,,與牛相關的民俗數(shù)不勝數(shù)。貴州的羅甸,、安龍等地的布依族,,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要為牛賀歲。賀歲日,,牛不耕田,,不拉車,休假一天,,還要吃糯米飯,。仡佬族每年農歷十月初一都過牛王節(jié),也稱“牛神節(jié)”“祭牛王節(jié)”,。屆時所有的牛不勞動,,還要吃好的。吃飽不說,,還要用最好的糯米做糍粑,,掛在兩個牛角上。隨后牽著牛來到溪流邊,、池塘邊,,讓牛照見自己的模樣,以此種方式為牛祝壽,。
由多種民俗看出,,牛文化早就滲透進各族人民的行為交往當中。往昔過年,,城市鄉(xiāng)村都要鬧紅火,。紅火規(guī)模可大可小,,花樣可多可少,,唯有一樣不能簡略:打春牛。立春這日,,鄉(xiāng)親們歡聚在一起,,待太陽東升暖融融照亮大地,扮飾的句芒神手持長鞭,,飛舞上場,,揚鞭炸響,,即把裝扮一新的土塑春牛肚子打裂了。隨即里面的核桃,、紅棗,、花生、炒豆,,迸濺出來,。頓時,眾生歡聲雷動,,飛快撿拾,。老輩人說,,吃了春牛肚子里食物,,能消災免難,能五谷豐登,,還能興旺家業(yè),。
打春牛,打出了一年的祈盼和希望,。2021年,,是新時代的第一個牛年,愿中華兒女齊心進取,,甘為孺子牛,,爭當拓荒牛,愿做老黃牛,,積極耕耘,,奮發(fā)圖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