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端午粽飄香
□ 徐振萍
每到端午節(jié),,故鄉(xiāng)舊時的習(xí)俗便逐漸彌漫了整個小鎮(zhèn),,裹粽子,、掛艾草、插菖蒲,、佩香囊,、食“五紅”、系五彩線,、喝雄黃酒,、洗百草湯、跳判官舞……人們在大街小巷中忙進忙出,,四季之中,,又一個隆重的民間慶典披上了時令節(jié)氣的彩衣。粽香,,在味蕾上與饞蟲共舞;鄉(xiāng)愁,,在心田里又一次播灑沉淀。
記得南朝吳均的《續(xù)齊諧記》里有這樣的描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貯米祭之,?!焙髞矶宋绻?jié)吃粽子的習(xí)俗流傳至今,據(jù)說最早的粽子雛形是用黍米蒸制而成,。到了宋朝,,粽里有餡,中間夾棗,、豆,、杏之類,食材更顯異彩紛呈,。
北宋文壇領(lǐng)袖歐陽修在《漁家傲》中寫道:“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松,。等閑驚破紗窗夢,。”古人過端午節(jié)的場景栩栩如生,。
在“醉翁”的筆下,,石榴花盛開在爛漫的五月,,綠盈盈的楊柳,枝葉潤雨低垂而含羞,。五色彩絲包裹的多角粽子,,送給閨中的女子。角粽的形狀深深地留在歲月的印痕里,,風(fēng)味在不同朝代的時光里傳遞,。讀過唐代詩人鄭谷的“渚鬧漁歌響,風(fēng)和角粽香”后,,更有別樣的體會,。
故鄉(xiāng)河湖眾多,水土養(yǎng)人,。端午節(jié)的前幾日,,父親與鄉(xiāng)人一道,各自撐一條小木船,,穿梭在縱橫交錯的湖蕩里。采菖蒲,、摘艾葉,、剪箬葉,到處一處繁忙的景象,。母親用一長木桶把箬葉洗凈后泡在水里,,鄰居大嬸趕來幫忙。她們夾起一片片箬葉,,放進糯米,,按品種的不同,配有紅豆,、蠶豆,、蜜棗、紅棗,、蛋黃,、火腿片等等。包起來的角粽形態(tài)奇特,,有斧頭狀,、草把頭、菱米形,、小腳形,、扁長方形……繞上青蒲草或細棉線,扎得牢牢的,,如同握緊的小拳頭,。
家里有一口陳年老灶,,點燃取自湖蕩里的紅柴草,大鍋里置入惹人喜愛的角粽,,青亮亮,、水靈靈,農(nóng)家氣息撲面而來,。鄉(xiāng)村炊煙裊裊升起,,煮粽子的時間較長,出鍋后粽香飄蕩在小鎮(zhèn)的天空,,經(jīng)久不散,。
從小到大,猶記母親特意關(guān)照我,,那些角粽里有秘密:斧頭狀是豆瓣粽子,,草把頭是光粽子,菱米形是蜜棗粽子,,小腳形是紅豆粽子……粽味伴隨著親情,,走進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在家中或是浪跡天涯,。甜味,、咸味,清香,、米香,,都離不開母愛的味道。當(dāng)我在外求學(xué),,以及后來成家立業(yè),,都能品嘗到母親親自包的粽子,里面包含了她的期待,、心愿,、祈盼。
久居江南,,再逢端午節(jié),。此時此刻,我仿佛又聞到了久違的鍋灶余香,,那是濃濃的親情在呼喚,,靈魂深處又升騰起熟粽的裊裊之氣。端午的詩情因一位偉大的詩人而設(shè),,豐富多彩的端午習(xí)俗也是對他最好的緬懷,,但愿粽文化永遠在民族文脈的時空里傳承和綿延。
責(zé)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