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名單中,,發(fā)表于《黃河文學》的《走出黑眼灣》是特別的一篇,,特別之處不僅在于這是名單中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更在于文章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作者馬慧娟自己家鄉(xiāng)的脫貧故事,。
黑眼灣是寧夏固原市涇源縣的一個小山村,為什么要走出黑眼灣?因為泥濘的路“一下雨泥把人的頭都糊了”,因為崖背上的梯田實在沒有支撐起人們擺脫貧困的力量,。
改變黑眼灣人命運的,,是易地扶貧搬遷,這也是寧夏扶貧的重要舉措,。自20世紀80年代起,,寧夏先后實施6次大規(guī)模易地扶貧搬遷,從中南部地區(qū)向引黃灌區(qū),、縣內有條件引水灌溉的地區(qū)累計搬遷123萬人,,占全區(qū)總人口的17.8%。
黑眼灣是寧夏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特別的是,,借由馬慧娟的筆,借由《走出黑眼灣》講述的7家人的故事,,黑眼灣百姓生活的改變得以被細致地記錄下來,,成為異地搬遷成功性的鮮活例證。
在對這篇文章的寫作與編輯過程進行采訪時,,《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向作者馬慧娟和《黃河文學》主編聞玉霞提了一個同樣的問題:在《走出黑眼灣》的故事中,,最想推薦讀者讀哪個故事?兩人的回答是:高萬華蓋房子的故事。
文中寫道,,盡管高萬華家“日子歷來是上黑眼灣最好的一戶”,,可是當高萬華想要求娶“住在公路邊上,家里還開著商店”的姑娘時,,還是因為黑眼灣的貧瘠而受挫,。為了拿出最大誠意爭取心愛的姑娘,高萬華用驢馱人背終于蓋起了四角紅磚的房子,,可是心愛的姑娘家里卻忙著把她嫁給了本村的小伙子,。
《走出黑眼灣》在一開頭就交代了文章寫作的緣起——作者陪同新華社記者到黑眼灣采訪拍攝。在新華社發(fā)布的同名視頻中,,記者看到,,因為高萬華一家也已經搬出黑眼灣,所以房子已然很破舊,,如果不是對房子的故事有所了解,,造訪者可能根本想不到眼前的房子曾經“是黑眼灣最氣派的房子”,更不可能知道這座房子曾經見證了因為貧苦而造成的愛而不得的辛酸故事,。
這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的呈現,,恰恰體現出親歷者講述的生動性與不可替代性。聞玉霞說:“馬慧娟不只是一個觀察者,,還是這場偉大工程的親歷者,、受益者,,她和她的村莊、父老鄉(xiāng)親的經歷是沉淀在時間里的,、印刻在生命里的,,所以,她的記錄不僅僅寫出了村莊里人們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大變化,,也寫出了對故土的眷戀,,對貧窮困頓的掙扎,對未來的彷徨和向往,?!薄蹲叱龊谘蹫场坟熑尉庉嫲仔氯阍u價《走出黑眼灣》時說,這部作品不是單純停留在人物命運的記錄上,,而是融入了作者對時代,、對社會、對人性深刻的思考,,所以文章讀起來既真實又極具震撼力,。白新茹強調說:“馬慧娟既是親歷者,又是書寫者,,她的這種雙重身份帶給讀者的第一感受是真誠動人,。作者將醞釀了三十幾年的感情一股腦傾注在這篇文章中,讀者可以從文章中感受到這份豐富的復雜的厚重的情感,?!?/p>
《走出黑眼灣》這部非虛構文學作品有3萬多字,然而因為大多是自己身邊的故事,,馬慧娟寫作這些故事的過程是順暢的,,故事好似是從心底流出來的一樣,她告訴記者,,《黃河文學》向她約脫貧攻堅主題稿件后,,她用了一個多星期就把稿子寫了出來。
馬慧娟提到的約稿,,是《黃河文學》的一次主題策劃,。回憶起策劃初衷,,聞玉霞這樣解釋:“文學的意義之一,,是用形象和故事來說明道理,這道理除了真善美,,還要有史和鑒的意義?!?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zhàn)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因此,《黃河文學》編輯部策劃了“溫暖的土地——脫貧攻堅文學作品”這個專輯,,邀約馬慧娟,、李方、李敏,、張九鵬,、王永瑋、馬衛(wèi)民等本土作家,、扶貧工作者,、駐村干部撰寫非虛構作品并編輯刊出,馬慧娟的《走出黑眼灣》成為了這一專輯的最重頭一篇,。
用文學形式做主題宣傳,,優(yōu)勢在哪兒?面對這個問題,聞玉霞說,,文學是人學,,寫出了時代里的人,也就寫出了時代,,這也是文學的獨特魅力,,《走出黑眼灣》里的人物在馬慧娟筆下,不僅僅是“移民”,,更是活生生的人,,作者寫出了人物的命運遭際和變化,并且體現了背后的時代,、政策影響,。
聞玉霞介紹,以文學藝術記錄歷史,,反映時代進程,,謳歌時代精神,是《黃河文學》主管主辦單位銀川市文聯(lián)對全市文學藝術工作者的要求和倡議,。除“溫暖的土地”這一策劃外,,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寧考察調研,,寧夏被賦予國家“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先行區(qū)”建設戰(zhàn)略的重要地位,,銀川市在打造黃河文化傳承上出臺一系列舉措,作為首府城市的一份文學期刊,,《黃河文學》立足本土,,結合實際,策劃推出訪談欄目《對話黃河》,。該欄目由寧夏作協(xié)主席郭文斌主持,,每期邀請國內文學界一位著名作家,,以文學的方式就黃河文化、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內容對話,,探討思考黃河文化的深刻內涵;同時,,開設《生態(tài)文學》專欄“大地的記憶”,不定期刊出“生態(tài)散文專輯”,,以期通過這些作品,,倡導生態(tài)、環(huán)保,、綠色的發(fā)展理念,,助力美麗中國建設,讓“宏闊的主題隱藏在美與善的表達里”,。(隋明照)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