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剛解放那幾年,,翻身農民當家作主,,喜氣洋洋,每年正月各村都要扮故事,、鬧紅火,。我的家鄉(xiāng)——衛(wèi)青故里青城村,,其故事,、紅火頗具特色,。雖六十多年過去了,但至今仍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威風鑼鼓(資料照片)
首先應當提及的是敲鑼鼓。鑼鼓,,現(xiàn)稱威風鑼鼓。我村雖不大,,當年也有幾面鼓,、幾面鈸、幾面鐃鈸及若干面鑼,。每年臘月,,愛敲鑼鼓的人便集中在村中心的十字街頭進行演練。墻上用“×”,、※”,、○”和“·”等符號畫著譜子?!啊痢北硎锯?,“※”表示鐃鈸,○”表示鑼,,“·”表示鼓點,。
譜子都有名稱,記得父老們說其中一譜名叫“撒路燈”,。一老者指導,,其余人敲,鑼鼓震天響,,預示著新年的即將到來,。一到正月,鑼鼓便登場表演,。在街上,,往往是三眼銃開路,,鑼鼓領隊,被觀眾圍住大顯身手,。正如俗話所說:熱鬧不過敲鑼鼓,,高興不過娶媳婦?!?/p>
高蹺,,俗稱踩拐子,是民間鬧紅火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目,。我村自不例外,。那時踩高蹺的都是青年男子。他們或扮作老翁,,或扮作老嫗,,或扮作青年女人,等等,,踩在懸有鈴鐺的高蹺上,,扭動時,隨著樂器聲發(fā)出節(jié)奏勻稱的“鐺鐺”聲和“沓沓”聲,,十分優(yōu)雅美觀,。最有趣的是,其中一高蹺特別高,,綁時需坐在房頂上,,在高蹺隊列中大有鶴立雞群之感,分外引人注目,。
我村別具一格的一個節(jié)目是耍蛤蚌,。我的一位伯父,我稱作二爸,,名盧青標,,那時他還年輕,穿著一身紅妝,,扮作一個年輕媳婦,,扇動著兩扇制作漂亮的蚌殼,一張一合,、一隱一現(xiàn),,在場內來回扭擺。另一位叔叔,,我的一位鄰居,,名尉全保,扮作漁翁,,面對蚌,,搖著槳,,緊跟不舍,二人配合得十分默契,。驀地,,他把槳伸入蚌內,蚌立即用殼夾住,,他用盡全力,,拖的蚌在場內團團扭轉。那優(yōu)美的表演,,贏得觀眾陣陣喝彩,。后來,我看過鄰村不少紅火,,有耍龍燈,、舞獅子、跑旱船,,卻從來沒見過耍蛤蚌,。可知耍蛤蚌是我村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一種藝術表演,。
耍雜技更是我村鬧紅火特有的一個節(jié)目。我村有一方圓聞名的耍道士老前輩,,名叫尉本青,小名白娃,。他身懷絕技,,能把近十斤重的大鈸拋向高空旋轉落下用手接住;能把一鐵彈子拋入天空而恰好落到套在他額上的皮框內;還會把三把刀子一把把連續(xù)拋向空中接住又周而復始,上下舞動,??梢姽Ψ蛑睢Ef時,,只有少數(shù)有錢人家辦喪事才能請得起耍道士,。民國時,縣底鎮(zhèn)劉德成搞“活鬧七”曾有這種奇觀,。而我村每年正月鬧紅火,,觀眾都可觀此奇景,大飽眼福,。
撂瞎話也是群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之一,。所謂撂瞎話,就是表演者信口開河,,漫無邊際地說一些逗人的順口溜,。還是那位白娃叔叔,,他多才多藝,手持一裝飾華麗的花棒,,上下晃動著作為節(jié)拍,,邊走邊表:走東門,下西坡,,碰見一個兔娃子窩,。左手掏,右手摸,,一下摸了個死娃娃腳,。咱說是,丟了吧,,相好的說是還能熬膏藥,。熬膏藥,沒引子,,青草拔了幾籠(lěn子,。熬了一前晌(shuǒ)、倆后晌(shuǒ),,捎帶的還要看外科……”逗得觀眾大笑不止,,充滿一派歡樂的氣氛。
“打臺灣”故事中的飛機更是一種奇藝巧制,。當時,,全國大陸都已解放,只剩臺灣孤島,,而美國支持臺灣,,美國總統(tǒng)是杜魯門。故事中的人物有扮演解放軍的,,有扮演杜魯門,、蔣介石的。特別令人驚奇的是,,一竹竿支撐一紙糊飛機,,綁在自行車上,騎上自行車,,飛機就像在天上飛行一樣,。更為稀奇的是,飛機底部設一小口,,閉著;口掛一條線,,騎自行車的將線一拉,機口便打開,散發(fā)出傳單來,。這是我村的一位老前輩尉青山先生設計的,。當飛機在街上通過時,常引得觀眾矚目觀看,。
除上述節(jié)目外,,還有小姑娘們表演的打斗鑼、男孩們表演的扭秧歌及鄉(xiāng)親們自編自演的表現(xiàn)農民翻身解放的道腔劇,。后來,,我看過洪洞大槐樹道情劇團演的戲,才知道我村的道情源于洪洞,。
那時,,一到農閑臘月,鄉(xiāng)親們便自發(fā)地組織起來準備鬧紅火,,有時竟熬到深更半夜,,而不講任何報酬。還應提及的是,,那時每到正月,,我村還在村中豎一高大秋千,供村人蕩悠;有的人竟蕩入云霄,,幾乎與地面平行,,望而大有岌岌危哉之感。翻身農民就這樣以種種方式歌頌新中國,,歌頌新社會,,歌頌新生活,表達對黨的無限熱愛,??烧f是雄雞一唱天下白,萬家歡樂舞翩躚,,農民興會更無前。
當年鬧紅火的前輩父老早已作古;打斗鑼的小姑娘和扭秧歌的孩子們,,如今已愈古稀或入耄耋之年,。僅以此文懷念當年為我村鬧紅火作出貢獻的老一代及我們這一代人。(盧玉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