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作為地標性建筑,是臨汾的象征。在其周圍,,有一條巷子因鼓樓而得名,也隨著鼓樓而繁華,。近日,記者走訪這條名叫鐘樓巷的胡同,,了解關(guān)于它和鼓樓的情緣,。
大中樓旁的小路
家住鐘樓巷西頭的居民孫記成告訴記者,鐘樓巷北起鼓樓西大街,,西到鐵佛寺門前,,呈九十度北高西低的拐彎形狀,在南北方向的巷子處,,還有一條可通往鼓樓北大街的分支,。
73歲的孫記成說,自父輩起他家就居住在此,,從小看著巷子一點點變化,。因為鼓樓上有一口大鐘,而這巷子緊挨著鐘樓,,所以就叫鐘樓巷,。以前巷子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人,我家住在這里的時候,,總共有7戶人家,,東西走向的這個巷子都是地,南北走向的這邊住著人,,路東5家,,路西兩家?!薄跋镒游黝^的鐵佛寺在民國時期是臨汾女子師范學校,,后來成了臨汾師范學校,最后又變成佛寺,,門前的路晚上幾乎沒人走,,專門供學校的人通過,以前是不到兩米寬的煤渣路,?!睂O記成說,在解放臨汾城那時,,國民黨部隊命令周圍的居民拆下鼓樓的木頭以供使用,,而他的父親就是這些居民中的一個,親眼見證了被拆的只剩下基座的鼓樓,。
四通八達的巷子
對于鐘樓巷的變化,,62歲的老居民閆先生表示,曾經(jīng)與鼓樓一同熱鬧,,如今隨鼓樓一樣繁華,。
“我在這住了將近40年了,1978年在現(xiàn)在的地方蓋起了房子,,以前是鐘樓巷24號,,后來變成了80號。以前在鼓樓下面做生意的人很多,,很熱鬧,,我們的鄰居都經(jīng)營著各種買賣。鐘樓巷的居民夏天在此納涼,,孩子們就穿梭在巷子和門洞下玩耍,?!遍Z先生回憶說,鐘樓巷曾經(jīng)四通八達,,如今只剩東西北三個方向,,其曾屬于鼓樓南生產(chǎn)隊,在現(xiàn)在可幻學校的位置是原來的馬號,,可通往貢院街,,后來被截斷成死路。
閆先生的愛人劉女士說,,在馬號的位置原來有一口水井,,有時遇到停水,全城的人都到這里排隊打水,。曾經(jīng)巷子路西是一片鹽堿地,,后來住的人越來越多,平房中漸漸有了樓房,。
歷史記載的鼓樓
走在鐘樓巷內(nèi),,除了現(xiàn)代化建筑,曾經(jīng)的老房子也經(jīng)過翻修變了模樣,。在老居民的記憶中,,記者找到了巷子曾經(jīng)的景象。
經(jīng)過查詢資料,,沒有找到有關(guān)鐘樓巷的記載,,在《臨汾市南街辦事處地名匯編》一書中詳細介紹了關(guān)于鼓樓的信息。大中樓又稱鼓樓,、醮樓,,始建于何時,史書無記載,,據(jù)有關(guān)史料推斷約建于北齊,,位于市區(qū)中心?;鶠檎叫?,長寬約為40米,四面正中各有拱形門洞,,東西兩側(cè)有云梯,。基座上面樓閣部分,,第一層原稱道明閣,,二層三檐四滴水十字歇山頂,總高43-75米,其勢拔地千 尋,,依云遙日,,雄偉壯觀,是我國最高的鼓樓,。鼓樓上現(xiàn)存五千斤重的大鐘一口,,有金明昌(即南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鑄造的字樣,。據(jù)《山西省志》《平陽府志》《臨汾縣志》記載,歷經(jīng)元,、明,、清、民國重修五次,,現(xiàn)在拱形門洞上方還保留著明萬歷十四年的匾額: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題詞不愧是千古絕句,字跡蒼松古拙,,實屬上乘,,但后面沒有書者姓名。
1948年春,,我人民解放軍發(fā)起了解放臨汾的戰(zhàn)役,,盤踞在城內(nèi)的國民黨第六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梁培璜為了方便逃跑,在商會巷北口西側(cè)建了個小飛機場,,鼓樓嚴重影響著飛機的升降,,他就出動軍警,強令民夫拆毀鼓樓,,使這一古跡毀于一旦,。
解放后,臨汾人民急切盼望重修這一古跡,,恢復(fù)舊觀,,征得文化部同意,于1984年9月,,臨汾市成立了修復(fù)鼓樓委員會,,開始籌備第六次重修,1985年3月12日正式開工,,歷時二載,,于1987年5月順利竣工并開放,供臨汾人民和外地賓客游覽觀光,,為花果城增添了新光彩,。
文/圖記者 亢亞莉 潘華玲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