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翼城的“老虎上山”,,是在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虎舞”(俗稱耍老虎)基礎(chǔ)上發(fā)展形成的,,始于明末,,興盛于清朝和民國,表演方式自始至終獨一無二,。
“老虎上山”表演場地立有高15米的木桿,,其上搭建兩塊門板,,再固定兩把圈椅,,作為“假山”,兩面各掛兩條大繩,,從頂端斜拖地面,,作為云梯。
“老虎上山”主要動作有“老虎”在山上四面張望,,打滾,、喝水、摳牙縫,、直立等,。與此同時,兩只“小老虎”也跟著“大虎”上山,,并在山上與“大虎”嬉戲,,吃奶,作“鳳凰單展翅”金雞獨立”等動作,。
另一只“大虎”在山下巡視,,作各種動作,整個表演中配以鑼,、鼓,、鈸等樂器,驚險壯觀,,氣勢雄偉,,隨后一一沿繩下山,結(jié)束表演,。此種舞虎表演一般需要30余人,,表演時間半個小時左右。
據(jù)健在的老藝人回憶,,老虎上山”不同于其他表演,,除了具備一定的戲曲底子外,還要有相當高的雜技功底,,人在高空保持自身平衡的同時,,還不能忘記表現(xiàn)“老虎”的憤怒,這些都會讓觀眾尖叫不斷,。在今翼城南梁鎮(zhèn)澗峽村一帶,,曾專門置有土地,,專供耍老虎藝人耕種使用,,而到了每年的元宵節(jié),這些藝人便會組織演出,一時間十里八村的村村民會聞訊趕來觀看,。
據(jù)《臨汾非遺名錄》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