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高蹺,,浮山縣老百姓叫拐子,,是一種最為普及的舞蹈形式,也是當?shù)貍鹘y(tǒng)佳節(jié)文藝表演的主打品牌之一,。場面熱烈,、驚險,扣人心弦,,成為一道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目前,浮山高蹺已當選為當?shù)氐姆俏镔|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浮山高蹺,,歷時悠久,據(jù)當?shù)乩纤嚾嘶貞?,在唐代就有了高蹺表演形式,,隨著歷代藝人不同的師承關系和各自的表演套路,形成了文,、武兩個流派,。前者普及全縣,后者主要分布在高村,、莊里,、師家河、史壁一帶,,并形成了浮山高蹺的代表性流派,。
從種類上分,浮山武高蹺有高高蹺,,一丈有余:中高蹺,,四尺左右:低高蹺,一尺上下,。高,、中蹺,均為成年人表演,,低高蹺表演對象是兒童,。三種高蹺,表演時相互配合,,有大人國和小人國之感,,視覺上十分養(yǎng)眼。
浮山武高蹺,,表現(xiàn)內容十分豐富,。早期多為武打色彩的戲曲故事,以歌頌勞動人民不畏強暴的精神為主旨,,如《西黃莊》《西游記》等,。到清末民初時,,受清未農民英雄陳彩彰起義的影響,武高蹺表演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新創(chuàng)了《操兵》《上炮樓》《攻碉堡》等內容,,時代感更加突出。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個時期涌現(xiàn)出來的戰(zhàn)斗英雄成了武高蹺表演的新對象,彰顯了浮山人民不怕艱難,,不畏犧牲,,崇拜英雄的革命人生觀和價值觀。
浮山武高蹺很有特色,。首先是場面宏大,,行進表演,隊形成兩行排列,,演員踩著鼓點扭秧歌步,,以《蒜辮子》《二龍戲水》隊形交替行進,生動傳神,。廣場表演,,頭蹺指揮,其裝扮為丑漢,,手持蒲扇,,嘴含哨子。二蹺為領隊,,大跨步的走圓場,,打開表演場地。高蹺隊員按所扮行當順序排列,。進入表演,,頭蹺和二蹺帶著大家不時變換隊形,有《一條龍》《二龍出水》《蛇蛻皮》《走八字》《剪子花》《踩四角》《卷墊席》《雙環(huán)套》《走五角》,。每變換一兩回隊形,,就來一個高難度動作,有《過仙橋》《跳桌子》等,,常常是讓觀者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只害怕演員出差錯。其次是氣氛熱烈,,表演者幽默、滑稽,。扭時下身隨腳步一頓一頓,,節(jié)奏感很強,,俏中帶浪。武起來,,險中見勇,,驚心動魄,觀眾的歡呼聲此起彼伏,。
浮山武高蹺的傳承,,以村為單位,世代相傳,。最有名的是北王鄉(xiāng)高村,,有“高蹺之鄉(xiāng)”的美譽。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的開展,,高村的武高蹺開始走進學校,如今一批小高蹺傳承人已茁壯成長,,更可喜的是這些孩子已經能表演一些高難度動作,。浮山武高蹺,后繼有人!(董文達)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