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行公祭,,祀我殤胞。自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之后,,每逢這一天我們都會通過莊嚴肅穆的公祭儀式,,以國家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同胞,。今天,,我們迎來了第四個國家公祭日,。舉國上下祭奠遇難同胞,,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
民族劫難,銘心刻骨,。12月的南京城,,凄厲的警報聲再一次作為整個國家的背景音長鳴于耳畔。在將雪未雪的冬日街頭,,南京人民在警報聲中再度回首這座城市80年前最慘烈的歷史,。曾經(jīng)的苦難和血淚,不敢忘也不能忘,。城雖殤,、人已亡,但中國人民從未忘卻逝去的同胞,。這一刻,,不止是南京,舉國上下同悼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在用勝利告慰逝者同時,,也在以國家公祭捍衛(wèi)民族尊嚴。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滿是傷痛,。將歷史的畫冊往前翻,,這一幕讓人刻骨銘心: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侵入中國南京,,實施了長達40多天滅絕人性的大屠殺,。彼時,30萬生靈慘遭殺戮,,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極其黑暗的一頁。而今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這在銘記歷史的同時,本身就體現(xiàn)出一種國家意志和尊嚴,,彰顯出一個國家對于生命的敬畏,。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對于80年前那段最慘烈的歷史,,始作俑者日本本該深刻反省。但遺憾的是,,近年來一些日本右翼政客竟然否認南京大屠殺事實,,拋出“侵略無定論”、“‘慰安婦’自愿論”,,甚至將侵略戰(zhàn)爭說成是解放亞洲國家的戰(zhàn)爭,,還覬覦侵占中國釣魚島。國家公祭也能夠有力回擊有關否認南京大屠殺事實的荒謬言論,,昭示中國人民捍衛(wèi)和平的堅定決心,。
銘記歷史既是為了不忘來時之路,更為找到通往未來的方向,。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公祭,,既匯集了悲緬之淚也傳承了家國之情,,提醒著后人要記住民族創(chuàng)傷,肩負起歷史重托,,推動中華民族在復興道路上堅定前行,。在悼念逝者、緬懷歷史的特殊時刻,,13億多炎黃兒女也能夠從災難記憶中汲取家國情懷,,為民族復興凝聚向上力量。
殷憂啟圣,,多難興邦,。歷史的恥辱是對昨日的慘痛記憶,更是今日我們前行奮進的不竭動力。在公祭的同時,,更應從中收獲銘記歷史的責任,、振興國家的擔當。事實上,,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四年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深刻反思,也正在內(nèi)化為國人傳承家國情懷的自覺追求,,既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也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注入了強勁動力。
責任編輯:王曉娜